能力分组对中国高考多种影响的证明 ——以中国一线城市的情况作佐证外文翻译资料

 2023-01-11 10:01

能力分组对中国高考多种影响的证明

——以中国一线城市的情况作佐证

原文作者:Yu Zhang a , Dongsheng Chen b, Wen Wang c

单位:a:北京,10008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b:中国山东,济南市教育局局长

c:中国北京,100

摘要:本研究试图评估分组对中国学生参加国家大学入学考试取得成绩的影响。这项研究是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当前的改革运动正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高,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作为识别策略,在控制自主挑选的偏见后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虽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学校级别的分组学术成就,初始低成就的学术表现与高性能集成时显著提高学生在学校的水平。此外,类间分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成绩在不同的学校分组。分析结果,丰富学校水平的信息输入报告。@2014爱思唯尔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关键词: 能力分组;成就的影响; 教育公平; 国家大学入学考试;中国

1、写作动机

能力分组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实践,它主要通过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提供不同学生以不同需要的方法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质量。检验该方法的效果如何至关重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能力分组通常与语境效果紧密相连,它通常被包括在学校效应这个大研究领域里;第二,能力分组是借提供给低轨道学生低等的教育来复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Strike, 1986),必须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仔细评估。

在科尔曼的报告出来之后,教育研究者把他们注意力集中到了辨别学校效应上,即在控制了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微观环境之后,学校对学生产生的效应(Raudenbush and Willms,1995)。课程、教育实践和环境,尽管相互影响且并不相互排斥,它们始终是影响学校水平的三个主要变量(Willms, 2010)。能力分组已经在世界各地实行且与课程及教育实践的实施紧密相关(Willms, 2010)。因为能力分组的合法化依赖于它对不同轨道的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实例来证明它的成果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美国文献指出了学生在被孤立时往往表现不好,但当他们与表现良好的学生在一起时他们的表现也会慢慢变好。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往往是当表现不好的学生与表现良好的学生在一起时,老师对于全体学生的期望就会提高。因此,老师会布置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同时提高课程的难度。地轨道上学生形成的小组通常遭受偏见,被视为差生,这种组别歧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这种社会心理状态会困扰学生,进一步影响他们在学术上取得进步。因此,这些发现对于划分不同轨道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除了美国现存的文献之外,一些研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一个在能力分组与择校问题上存在复杂问题的国家。在许多中国的自治区,教育经费充足之后便实施了教育改革,要求过去被称为“重点”的学校招收非重点学生,以此来消除学校之间的差距(CPC Central Committee, 2013)。

这篇文章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学校改革的历史;第三部分回顾了能力分组的一些文献并区分了中美的不同环境。第四部分讨论了对学校效应成果的评价策略。第五部分描述了资料组和一些基本数据,这些是基于第六部分所提供的事实依据及针对差生表现的额外分析。第七部分总结了整篇文章,讨论了政策的实施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中国教育改革简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校数量相当稀少,普及义务教育相对而言需要较长时间。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国家的当务之急。因此,政府设立了重点学校并把教育系统延伸到整个社会(Liang et al., 2013, pp. 217–225)。在1953至1983年间(除去文革十年),政府发布了大量有关设立重点高中的政策。截至1981年,全国范围内共建立了5271所重点小学,4016所重点中学及88所重点大学。这些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内,它们不仅仅在招生上享受到高额的财政拨款和政策优惠,还具备了最好的教师队伍。对于大部分来说,进入重点小学的学生也会被选入重点中学,最终进入大学。因此,在早期的中国,设立重点中学的政策确保了具有天赋却缺乏背景的学生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

但是,这个政策也造就了极大的教育不平等性。追溯到90年代,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教育的不平等现象也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Wang, 2009)。9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另一场教育改革,旨在在确保经济快速发展及义务教育普遍实施的大环境下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这场改革的方针也承认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提高课程的质量,所以它注重课程的质量和多样性。

3、文献总览

能力分组可以在不同范围内实施:班级内部、班级和班级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此项研究主要着重于后两个范围。设立重点学校是学校间的能力分组而重点班级是学校内部的能力分组。

关于班级之间的能力分组,Kulik,C.L.C.和Kulik, J.A.在1982年运用心理分析法总结了52个关于中学的研究,他们提出在学生主体的成就和学习态度方面,分组学习具有显著的正面效果,但却又收效胜微。然而,为了回答同样的问题,Slavin在1990年用最佳证据合成法回顾了26篇相关文章,发现能力分组的整体效用不大。另外,效果也是因人而异。

而更多的近期研究发现,能力分组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危害性(Figlio and Page, 2002),意味着轨道分布问题会影响到学校的选择。Betts and Shkolnik运用倾向分数配对法和美国人及青年学生的纵向研究数据辨别声称把学生进行分组的学校和不进行分组的学校之间的区别。他们发现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区别。

但是,在现存的文献中大部分的研究只是针对一个主体,并不适合中国的大环境。在许多中国学校,班级之间的能力分组并不以学校为单位(这一点同美国一样),而是基于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及交流为目的的不同行政单位。

美国高中毕业考试总成绩分布频率图——以学校层次为基础

美国高中毕业考试总分

频率

一流

二流

三流

美国高中毕业考试总成绩分布频率图——以班级类型为基础

频率

美国高中毕业考试总分

重点班级 非重点班

美国高中毕业考试总成绩分布频率图——以学校层次为基础

频率

美国高中毕业考试总分

重点班级 非重点班

在这些案例中,重点班的学生享有最好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好的老师。因为一所高中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毕业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对于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课程设置是相同的。

因此,这项研究不仅仅验证了中国大城市中的不同的学校教育改革的效果,同时也推进了班级间能力分组的研究。

4、鉴定方法

根据学术成就,高中可以被划分为三类:高绩效学校、中等绩效学校、低绩效学校。高绩效学校是90年代前建立的重点高中,它们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低绩效学校指生源较差的学校。剩余的学校统称为中等绩效学校。

在这项研究中,高绩效学校被标为第一层,中等绩效学校被标为第二层,低绩效学校被标为第三层。这样的分类是基于三个层面:高中入学考试分数线、历史名誉、当地教育机构和学校管理层的相关评价。

高中入学考试总分为690分,其中语数英各占120分,体育30分,理科生物理70分、化学50分、生物30分,文科生政治60分、历史60分、地理30分。

这项研究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相比高能力分组,异质分组会对原本表象良好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吗?换句话说,在控制了选择偏倚之后,第一层学校的好学生会比第二第三层的好学生表现更出色吗?

与异质分组相比,低能力分组会影响原本就表现不好的学生吗?换句话说,在控制了选择偏倚之后,第一层学校的差生会比第二第三层的好学生表现更糟糕吗?

班级间的高能力分组会促进学生取得更大成就吗?

5.数据采集和描述统计学

5.1数据采集

此次研究用到的数据是在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会城市采集的。这个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教育政策的代表自治区,采用了零散的采集方式,从34所高中选出了25所。25所学校中,4所是一流高中,16所二流高中,5所三流高中。

5.2描述统计学

表一描绘了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不同特点。变量包括了通过以学科、性别比例、农村学生比例、SES系数和文化资本系数作为标准的高中入学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的分数。(1)、(4)、(7)栏列明了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学生数,(2)、(5)、(8)栏指出了不同层次的学校变量的平均值,(3)、(6)、(9)栏则呈现了对应的标准偏差。

总而言之,就考试成绩来说,三个层次的学校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前两层的学校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差距大概在30%-70%的标准偏差范围内。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背景,前两层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之比较重大的,而后两层的学生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

表二显示了三个层次学校层面的教育资金,还比较了前两层和后两层学校测试结果的不同之处。与学生层面比较的结果不同,在学校层面三种学校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这部分是由于样本数较少以至于降低了统计能力并且增大了第二型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由于教师的工作效率如经验、天赋、态度和实际教学并不能由一张证书而一概而论,本次研究也加入了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表三和表四显示了学生基于三个标准对老师作出的评价:学术背景和学术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能力和人品。对以下所有的陈述,学生被要求按照这三条标准给老师打分:1=强烈反对,5=强烈赞同。表三对比了不同种类的学校的结果。

出乎意料的是一流学校的学生对他们英语老师的评价远远低于二流三流学校的学生。而数学和语文老师方面,一流二流学校评价结果的差异则较小。然而,关于教师的整体评价,三流学校的学生对所有老师的评价都相对较低。

6.实例

6.1PSM与OLS的实证结果

表五显示了能力分组在高考方面所取得的效果一些实例。第一组显示了高质量的学校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第二组显示了低质量的学校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第三组显示了在高质量学校设立重点班级的效果,第四组则显示了设立重点班级在中等质量的学校的效果。研究结果由科目和总分决定。

总而言之,从学校层面来说,在控制了选择偏见之后,高能力分组不在影响学生的高考分数。相对的,与异质群体相比,低能力分组有显而易见的负面作用。在一流的学校里,几乎所有学生的表现都超乎平均水平,设置重点班并没有明显效果。然而,在二流学校中,设置重点班及异质群体确实得到显著效果。

6.2针对后进生的额外分析

6.1提供的研究证据表明,促进差生与好学生的交往有利于前者成绩的提高。为了证实这个假设,学者从中考分数分布中选出一个后进生的中考分数作为子样本。

整体样本

一流 二流 三流

中考总分

总分低于四百的学生

一流 二流 三流

中考总分

图二 不同层次学校中考分数方盒图

图二的第二栏显示了子样本的中考分数方盒图,而表六则是相对应的数据。

PSM被用于检验子样本中一流学校的后进生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如表七的第四栏所示,在控制了选择偏差之后,一流学校的后进生的表现明显高于二流学校,所有学科都基本相差了两个标准差。

7.总结与讨论

“偏见危机”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关于后进生的研究结果,如果学生被认定是学术低能,他们就不会在高考时取得好成绩。然而,如果这些学生进入了一流的高中,并且被认定是学习能手,他们的高考成绩则会高出将近两个标准差。因此,异质分组能够减少偏见危机,以此来填补成就上的巨大差异。

总的来说,限额招生政策所提倡的学校间异质分组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真正得出结论之前,也还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举例来说,尽管学校层面的高能力分组不能深一层地提高学生的学术成就,但是它能提高学生的非认知技能,例如,创造力、领导力和好奇心,这些都无法从高考分数中国体现出来。另外,这样的通过行政政策实行的教育改革很可能使私立学校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并招收到条件更好的学生,相对的,公立学校则是缺乏吸引力。

外文文献出处:《国际教育发展期刊》39 (2014)80-91

附外文文献原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12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7156],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