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文共 9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附录A 译文
依据美国边缘城市的发展道路的中国工业园区规划策略研究—以中国(崇左)泰国工业园区为案例
摘要
边缘城市和工业园区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边缘城市是美国郊区化和城市扩张的产物,而工业园区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本文通过对美国边缘城市与中国工业园区的比较分析,从城市、区域和网络三个视角提出了产城融合、发展城市综合功能、产业集群化等五种产业园区规划策略。借鉴美国边缘城市的发展和特点,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城市系统化和数字化。同时,对中国(崇左)-泰国工业园区的规划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将这五种策略运用到中国的城市规划实践中。
1.工业园介绍
在1980年代后期,中国经历了兴旺的工业园区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兴建了许多工业园区,以促进工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从那时起,中国的工业园区已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力促进了中国经济以及体制和技术创新,为中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这个繁荣初期,兴建的工业园区规划不善,城市功能单一,缺乏竞争优势和其他发展瓶颈。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工业园区无法满足新的需求。结果,随着“工业城市融合”和其他新概念的出现,整修工业园区已成为中国学者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1-3]
自1970年代以来,“边缘城市”在美国崛起,成为郊区化过程中中产阶级人口的主要人类住区形式。从那以后,许多中美学者参与了边缘城市的研究。例如,乔尔·加洛的边缘城市:他甚至指出,边缘城市是美国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基于美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最佳选择。[4]近年来,边缘城市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更多关注。其中,邓登,王晓娟,李伟,郭铮和何文静等人探索了上海和北京地区边缘城市彭军的格局形成机制。袁新国,程成分析了从美国边缘城市发展中学到的经验教训,以便为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信息。翁桂兰以天津大都市区为案例研究[12],分析了居民对边缘城市的认知和意愿。刘玉婷等人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边缘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发展[13]。总体而言,当前的边缘城市研究强调概念,识别标准和形成机制分析。很少有研究将边缘城市的发展和特征与中国的城市进行比较。作者认为,边缘城市的演变和转型历史与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有鉴于此,作者根据边缘城市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探索了振兴中国工业园区的规划策略,并通过中国(崇左)-泰国工业园区的规划进行了论证。
2.中国工业园区与美国边缘城市的比较研究
2.1边缘城市的定义
加洛在他的《边缘城市:新边界上的生活》,即新开发的商业就业和人口中心,位于前市中心的郊区,该中心在30年前是农田和村庄或纯粹的居住用地[4、6、9]。此外,加洛提出了五项功能标准,确定了当时计划在美国45个传统大都市地区规划的123个边缘城市,78个“准边缘城市”和5个边缘城市[4,13]。在中国和海外的研究表明,边缘城市实际上是居住、就业、交通、娱乐和其他典型城市功能的城市综合体,但建筑密度相对较低。因此,我们认为边缘城市可以定义为在郊区化过程中发展的城市综合体,人口和居住区郊区化是工业(工业、商业和高级服务业等)搬迁的先驱,并辅以植入的休闲娱乐设施以及生态和文化服务。
2.2 边缘城市与工业园区的比较分析
我们将美国的边缘城市与中国的工业园区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发展路径、基础设施支持、工业发展、驱动力和建设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表格1)
2.2.1 发展路径:不同的路径,相同的目的
美国边缘城市从1950至60年代的郊区住宅化进程中崛起。它们主要是人口迁移到郊区的产品。首先,具有较高职业水平的中产阶级人口被郊区更高的生活质量所吸引。这导致了郊区的商业设施,第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以缩短通勤时间。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首先受到制造业的需求驱动,其次是植入住宅及其他配套的商业和服务设施,最后是通过综合的文化和生态景观美化,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城市综合体。因此,无论是以边缘城市之类的居民区为起点,还是以工业园区等最初的制造业为动力,都将寻求发展综合城市功能的最终目的地。
表格1.美国边缘城市与中国工业园区的比较
边缘的城市 |
工业园区 |
评价 |
边缘城市发展对工业园区规划的借鉴 |
|
发展路径 |
住宅开发-服务设施开发-工业开发-新的城市综合体 |
工业开发-住宅开发-服务设施开发-新的城市综合体 |
不同的路径,相同的目的地 |
新的城市综合体是工业园区的目的地,因此,它们需要发展住宅、工业和服务设施的平衡组合 |
基础设施支持 |
通信运输技术创新 |
快速公共交通系统通信和交通技术创新 |
私家车vs .公共交通系统 |
工业园区应以发展高可达性、便捷性和无缝性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目标,应用交通导向设计方法 |
工业发展 |
以灵活、分散、国际化的服务(第三)产业为主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 |
出口型制造业注重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专业化 |
由不同的经济部门主导 |
产业园区要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
空间布局与治理 |
规制碎片化:城市边缘边界与实际行政边界不一致 |
工业园区通常设有管理委员会,有明确的行政界限 |
不同的结构 |
允许更灵活的产业园区增长边界,强化行政的社会功能 |
发展模式 |
低密度、低楼层的开发,以市场为驱动,以当地中产阶级联盟为主导 |
低密度、低楼层发展,政府主导,政企联合主导 |
形式相似,本质不同 |
联合市场和政府力量,限制空间扩张,发展更紧凑的城市结构 |
位置和分布 |
通常位于最宜居的郊区,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丰富,靠近中心城市 |
通常位于郊区,靠近市中心,可很好地接近各种可负担得起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原材料和劳动力)和工业发展的其他有利条件 |
形式相似,本质不同 |
提倡生态设计,在规划中展示区域地理和文化特色 |
动力机制 |
郊区化 |
城市化、工业化 |
不同的发展/城市化阶段带来不同的驱动力 |
聚焦融合,创造可持续发展势头 |
施工结果 |
加速老市中心的衰败 |
促进新城市综合体的繁荣 |
根本不同 |
是否应该更有效地避免处于灵长类城市阴影地带的负面影响,促进共生发展和区域繁荣 |
2.2.2 基础设施支持:私家车与公共交通系统
边缘城市的崛起和工业园区的转型都得益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创新和交通技术的创新。但是也有差异。边缘城市主要受益于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高速公路网络促进了私家车的普及,并促进了“居住在郊区-在城市工作”模型的形成和演变[13]。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业园区最初主要依赖于工业园区和城市之间的快速物流配送路线,随着工业园区居民功能的发展,这些路线有可能逐步过渡到采用公交导向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设计模型。相比之下,中国对快速公交系统的依赖是一种更可持续的形式。
2.2.3 工业发展:由不同经济部门带动
如今,美国经济正在从现代制造业向后现代信息经济过渡。因此,边缘城市的主要产业通常包括零售,生产服务(信息和通信技术,银行和保险,法律和咨询,会计,会议和展览等),生活服务(教育,保健,饮食和住宿,休闲和娱乐)以及先进的制造。其行业发展总体上追求“范围经济”,具有小规模和专业化生产,国际化的生产过程组织。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业园区大多位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其主要追求是通过“规模经济”进行大规模生产,生产过程组织强调工业集聚,专业化和规模化,以提高效率。尽管目前边缘城市和工业园区由不同类型的产业主导,但是随着中国城市逐渐进入后现代信息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园区的长期工业规划应借鉴边缘城市的工业发展路径。比当前的模型更加分散和灵活的制造模型。
2.2.4 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产生的驱动力不同
美国边缘城市是郊区化的产物。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业园区主要是由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复合效应驱动的。因此,中心城市的发展阶段通常是工业园区发展阶段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工业园区规划应优先考虑其附近中心城市的发展阶段,以便确定中心城市的滴灌效应何时会对工业园区产生影响。它还应集中精力制定过渡时期的规划策略,以满足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市发展阶段的融合要求。
2.2.5 施工结果,完全不同
美国边缘城市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逃避附近中心城市的问题。因此,它们的发展加速了中心城市的衰落,从而导致市区的整体活力下降。此外,低层低密度发展模式也导致无序的城市扩张。另一方面,发展中国的工业园区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支持中心城市的繁荣。
一般的城市更新和工业园区开发通常是同时进行的。另外,中国工业园区在初期发展时通常只有有限的居住空间。因此,在这些公园工作的员工经常被吸引到中心城市进行休闲,娱乐和居住。这刺激了中心城市的消费,并增强了其活力和机会。但是随着工业园区的转型,有必要积极避免工业园区的郊区化进程,特别是工业园区与中心城市之间边缘地区的无序扩张。
2.3边缘城市发展助力工业园区规划策略
作者认为,基于对美国边缘城市和中国工业园区的出现、增长、形式、功能、发展和影响的比较分析,可以在三个层面上构建新的工业园区规划策略,即增长视角,区域影响的角度和工业园区适应技术创新的能力。其中,城市的视角主要受边缘城市概念,其定义标准、主要特征、分类、动力机制、社会背景、结构形态和建设效果评估的影响。区域城市的观点主要是因为边缘城市的发展对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边缘城市发展的未来展望为广告联盟的视角提供了依据。边缘城市起源于以汽车为导向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从那时起,新一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革命,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平台,高铁等,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工作方式。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权力下放已成为主导力量,离散的空间整合,智能生产,数字生活,大型互连网络都对经典的距离衰减定律,对位置理论和中心位置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随着网络的观点为城市增长道路提供新的视角,基于这些理论的实践将需要更新。
图1 边缘城市理论为工业园区规划策略提供了依据
3.工业园区规划策略–中国(崇左)-泰国工业园区的案例研究
基于边缘城市理论从城市,区域和网络的角度提出的规划策略,我们为工业园区,工业城市整合,创建综合城市功能,增强环境质量,城市系统化和数字化提出了五种规划策略(参见图1)。为了了解如何将这些策略应用到现实中,我们提供了中国(崇左)-泰国工业园区规划的案例研究,规划的总土地面积约为46平方公里。
3.1工业城市整合
一个城市必须提供四个基本功能,即生活,工作,娱乐和交通。其中,核心职能是生活和工作。如今,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推广增强,创新和振兴其制造业的国家战略,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和中国的“中国制造业2025计划”。中国所有这些都表明制造业仍然构成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同时,在当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服务业已成为保持高利润率的关键。预计在中国“新常态”下,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增长更快。因此,培育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以促进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建设邻里中心以改善工业园区的生活条件已成为工业园区的规划重点。
新时代的工业园区规划应纠正旧的忽视城市生活功能的错误,取而代之的是促进生活和工作的综合功能,以实现这些工业园区的居民人数和创造的就业机会的功能平衡,以便大多数居民可以住在他们的工作地点附近。这通常通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工人与居民的余额比率(可用工作数量与居民数量)来衡量。来自发达地区和中国成功的工业园区的经验表明,当工人与居民的比例超过60%时,就可以实现平衡。[15-16]
中国(泰国)-泰国工业园将依托主要高速公路和崇左港口的建设,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为特色,展示崇左、泰国和其他东盟国家的最佳产品,包括东盟坚果、水果、冷冻鱼等食品加工,制糖,家居装饰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物流,文化和休闲旅游。在不久的将来,诸如原始设备制造商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驱动工业园区创造就业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从中期来看,将发展其他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以推动第一产业沿着价值链向上发展。通过孵化研发,物流,教育,医疗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以及植入相关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60490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