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上海地区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发展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13 03:03

文旅融合视角下上海地区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发展研究

摘要:今天,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公众角色比其早期的前身要广泛得多。因此,其当今象征性和功利性角色的背后是惠及广大公众的目标。这一贡献首先概括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策划合作伙伴的传统观点,然后对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进行了更全面的考虑,并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这种广泛的公共环境促进了休闲体验。它提出,博物馆在不放弃其目前所做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在休闲便利化的框架内进行有益的自我审视,以期在当代社会中扩大其价值(即博物馆的价值)。利用这个基础,博物馆可以表达和利用休闲的可能性(博物馆的属性已经体现)作为一个额外的职能,其使命是服务于当代公众。这一贡献以对现代社会休闲价值的诗意审视作为结束,并表明此处讨论的博物馆功能可以整合。

关键词:旅游文化; 博物馆; 休闲

外文文献题目:当代博物馆与休闲:作为博物馆功能的休闲

原文作者 Awoniyi Stephen 单位 德克萨斯州立大学

介绍

现代社会中的博物馆显然比其早期的前身具有更广泛的公众作用。在培养这一成就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公共机构,因此,其象征性和功利性作用的背后是直接造福更多公众的目标。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收藏和保存文物,但在其更广泛的文化作用中,博物馆是社区自豪感的象征,通常是一个有助于扩大城市规模的机构。博物馆的形象和行动表面上和有意地以促进集体进步为目标。利用这些功能和角色,本文概括了博物馆的传统观点,然后将讨论转移到一个平行但不同的场景。在前者中,最典型的场景是,物品或人工制品被视为博物馆的关键要素,而从这一关键要素中,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应运而生:公众教育。现代社会中的博物馆显然比其早期的前身具有更广泛的公众作用。在培养这一成就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公共机构,因此,其象征性和功利性作用的背后是直接造福更多公众的目标。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收藏和保存文物,但在其更广泛的文化作用中,博物馆是社区自豪感的象征,通常是一个有助于扩大城市规模的机构。博物馆的形象和行动表面上和有意地以促进集体进步为目标。利用这些功能和角色,本文概括了博物馆的传统观点,然后将讨论转移到一个平行但不同的场景。在前者中,最典型的场景是,物品或人工制品被视为博物馆的关键要素,而从这一关键要素中,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应运而生:公众教育。在随后的概要中,博物馆结合了空间、文物、游客和嵌入流行文化的位置,被视为更广泛休闲体验的背景。后一种情况体现了当前贡献的论点:现代博物馆通过其自身的“自然”演变,体现了额外的可定义功能;它有效地展示了元素并培养了体验,使其越来越成为一种娱乐环境。该贡献最后概述了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演变,这是博物馆角色增加的关键目标运营商。反思所提出的休闲概念,并重新评估博物馆的背景及其演变,鼓励博物馆专业人士探索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在社区中作用的可能性。

博物馆的功能

斯蒂芬·威尔(Stephen Weil)是十年来著名的博物馆问题思想家之一,他认为区分博物馆的功能和目的是有益的。通常,Weil(1990)声称的博物馆是根据其最独特的功能来定义的。Weil写道:“定义的作用在于阐明它所定义的主题的不同之处和独特之处”,以及“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收集和展示物品”(第45页)。因此,威尔声称收藏是博物馆的一种功能。但是,威尔继续说,事实上,收集是作为一种手段,以“更大的和公共有益的目的”(第45页)经常被忽视的定义。威尔认为,我们应该从“博物馆存在的理由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来提供重要的公共利益”这一命题开始(第50页)。正如古德曼所解释的那样,这种“影响”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理解和创造的改进”(Weil(1990)引用)[p.55]1.古德曼补充道,博物馆的种类不同,但所述目标应该是所有博物馆的共同目标,而不管它们的方向不同。博物馆努力帮助我们实现提高对世界的理解和创造的目标的最为公认的方式之一是通过其教育功能。Hooper Greenhill(1992)声称“知识现在被理解为博物馆提供的商品”(第2页)。这是一个乐观的评价,但毫无疑问,当代博物馆试图向我们提供新信息,或试图通过解释帮助我们重新构建旧知识。Weil(1990)声称博物馆为我们作为学习者提供激励和授权。在授权方面,他解释说,公众有机会(通过博物馆的项目)分别对过去和未来做出个人的、更明智的判断和选择。Bennett(1995)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可以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表“作者的声明”(第104页)。在激励方面,博物馆的计划在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创造性敏锐性以及鼓励我们“参与[我们的]组织和重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经验”(威尔,1990年[p.55];古德曼,1988年,p.145)。

除其他外,该博物馆还通过“收集力求使人们在身体和智力上都能得到的作品”(Weil,1995年,第82页)来发挥其教育功能。虽然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博物馆,但威尔的观察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有藏品。因此,博物馆物品将继续被视为博物馆用途的重要组成部分。Weil(1990)早些时候曾指出,单凭藏品并不构成博物馆存在的充分条件,也不构成收藏(包括保存)其目的的充分条件,但他认为博物馆物品的存在是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古德曼(1988)以极简主义的方式浓缩了博物馆的作用,简洁地指出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让作品发挥作用”(第145页)。换句话说,博物馆通过有效地访问、借用、保存、使用和管理作品(收藏品、博物馆物品或文物)来实现其目标。这些重要的作品是博物馆用来“与我们所有的经验互动hellip;hellip;在我们理解的不断进步中”(古德曼,1988年,第147页)。2文物不仅是博物馆的工具,然而,对于公众来说,由于其对博物馆物品的兴趣,似乎正在对其中一些物品本身投资不同的价值。如Weil(1995)的一个例子所示,1992年至1993年冬季,每天有11000名游客参加纽约的Renersquo;Magritte展览,票贩子[兜售者]倒卖12美元。50张门票,每对售价高达100美元。亚历山大(1988)将我们对收集、保存和查看文物的兴趣归因于对历史的直觉。这里应该指出,历史感是一个背景概念,它平等地包含了对过去和现在的兴趣,以利于未来。因此,正如Weil(1995)所指出的,博物馆收集了一批来自过去和现在的收藏品,以造福于当代人,并“作为子孙后代的遗产”(第83页)。正如Alexander(1988)所说,这些文物使我们能够尊重人类的成就(这可以解释为给我们注入了自豪感)并发现人类的遗传(这也可以被视为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上下文和宇宙联系感)。Weil(1995)指出,博物馆中的文物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人类独特的创造性转化能力”(第108页),这一点在作品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并使我们能够“庆祝许多人的人类成就”(第108页)。

Alexander(1988)提出了几个标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欣赏文物并反思它们对我们的意义。这些标准包括年龄、技能、文化意义、审美品质和稀有性。在讨论历史意义、人类成就和创造力时,前四个标准或多或少地被提及。第五个标准,稀有性,可能是年龄、非凡的创造力、成本或这些或更多因素的组合的产物。Weil(1990)观察到,当在博物馆展出的藏品中发现真正珍稀和受人喜爱的物品时,这些物品通过与“通常不属于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物品的接触“为游客提供非凡的体验”(第52页)。

有人说,博物馆有更大的使命,通过完成其职能和使用其资源,为重要的公共利益服务。最终,正如古德曼(1988)所说,通过我们与博物馆及其文物的接触,我们的经历被重新组织,我们的世界被重新创造。一些议程更广泛的观察家认为,重塑我们世界的计划不仅仅是由直接、亲密、个人的结果构成的,比如扩大我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或磨练我们的艺术技巧。这些观察家看到了博物馆生活所创造的某些天主教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例如,Bennett(1995年)重申了Hooper Greenhill的观点,即今天的公共博物馆通过提供“共享(本来是)私人物品”和“暴露(本来是)隐藏的东西”来维持民主秩序(第89页)。通过回绝旧贵族特权的暴政,并为所有公民提供教育机会,博物馆正在为“国家的集体利益”服务(第89页)。贝内特还指出,博物馆在某些场合起到了公共礼仪改革者的作用。博物馆通过在游客中阻止与某些地方相关的行为形式(例如,集市和酒吧的喧闹乐趣),为公众行为的精致形式提供了内化的环境。在当代社会,博物馆作为一个教育场所、公民自豪感的源泉,以及通过与朋友和陌生人共度时光来加强社会行为和培养社区意识的场所,其作用十分重要。

当代博物馆:一个额外的角色

当代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公共场所;它不像以前那样是少数人的特权。博物馆从特权的阴影中崛起,进入公共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舞台,也带来了相应的影响。文化的无限扩张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任何陷入潮流的机构都会被塑造成一种新的形式,体现出不断发展的文化的某些理想或特征。文化潮流将现代博物馆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角色:今天,它是一个娱乐体验的场所。在不必牺牲其传统功能的情况下,现代博物馆可以很好地审视自己,并希望通过将自己定位在休闲设施的更大定义背景中(如果只是出于讨论目的)来发现一些好处。这是因为许多当代博物馆的参观都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这些时间可以被称为闲暇时间,利用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并且经常伴随着对愉快体验的期望而发生,这些条件与许多其他形式的娱乐和娱乐的环境相同。博物馆作为娱乐场所的视角当然不必与博物馆的收藏和教育功能相冲突,也不一定否定Weil(1990)和Goodman(1988)对博物馆作为服务于更大公共利益的角色的解释:即为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休闲环境中的休闲品质

博物馆作为一个提供娱乐的环境,可以从描述个人体验性质的休闲发生的角度进行研究。4Shaw(1985)指出,休闲作为体验的理念“在休闲研究者中越来越流行”(第2页)。Howe和Rancourt(1990)还指出,将休闲视为主观体验或心理状态的休闲模式“最有希望”理解休闲(第401页)。Kelly和Godbey(1992)从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现角度解释了这一方向,后唯物主义世界观非常强调“生活经验的质量”(第498页)。

约翰·诺林格(John Neulinger)是最有助于推动休闲作为体验概念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休闲概念化有两大主要类别:客观和主观(Neulinger,1981)。休闲的客观定义是基于时间等更容易理解的指标。另一方面,主观定义更关注个人的经验。Neulinger(1981)指出,主观定义将“导致我们强调休闲的定性而非定量方面”(第49页)。因此,描述经验内容的特征才是重要的。凯利(1990)也赞同这一观点,他写道“休闲是根据体验本身所感知的东西来定义的”(第419页)。

Shaw(1985)将描述休闲体验的一些品质概括为休闲的感知维度。这些包括,除其他外,诸如享受、自由、放松、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品质等现象,应该注意,这些现象在博物馆环境中很容易产生。Samdahl和Kleiber(1988)观察到,这些休闲体验具有积极影响的特点。Roberts(1999)解释说,在他们的“日常理解中将休闲与选择、缺乏约束、能够表达自己和自愿做事联系在一起”的非专业人士也将休闲称为“愉快或愉快,有时放松”(第146-147页)。

描述一种经历的品质在这种经历中得到了修饰。罗耶克(2000)提到自由,这是上面列出的感知维度之一(被认为是休闲的必要定义质量),他写道,“在处理休闲时,我们处理的是人们认为自己比生活其他部分更自由的人际关系”(第207页)。6关于休闲中的自由,哈珀(1986)指出,它是“作为我们普通经验的强化而经历的[即自由本身]”(第127页)。7可以说,这种经历“更厚”(第127页)。因此,虽然融入了整个活动,但自由的品质仍然是个人可以识别的(第125-126页)。与自由一样,在参与休闲体验的过程中,休闲的品质也会得到强化和认可。

如果上述分析在当代博物馆的背景下成立,那么将自己的体验视为休闲的游客可能会感受到这种体验内在品质的放大(Harper,1986)(例如,在从一个展览馆走到另一个展览馆的体力活动中,人们认识到了享受;尽管存在一些小的限制,如无法触摸艺术作品,但人们对自由的感知更加强烈)。人类行为与感知相结合,定义了休闲活动。如Kelly(1990)提醒我们,正是在“真实的行动环境”中,我们才能体验休闲(第420页)。

博物馆作为休闲体验的促进者

(1)教育

上文提到了博物馆对象在博物馆的存在和功能中的核心作用。然而,博物馆的物品也可以看作是休闲体验的促进者。Joffre Dumazedier写道,休闲的目的之一是自由选择扩大知识面(Edginote等人,1998年引用)。博物馆的一项主要功能是利用其文物进行教育。虽然在博物馆学习的形式可能与在传统教室学习的形式在几个方面有所不同,但在这里,在博物馆学习没有许多规则和义务是相关的,这些规则和义务是在讨论休闲时与博物馆学习相伴随的重要区别。

也许有必要指出,已知的将休闲作为最高理想之一的文化之一,古希腊文化,也将智力提升视为实现这一最高目标的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古戴尔和戈德贝(1988)写道,希腊人开始“通过教育进行生产”,“人类的更高层次”(第18页)。作者还写道:对于早期的[希腊]哲学家来说,休闲不仅仅是从被占用的必要性中解脱出来hellip;hellip;休闲是实现文化理想的一个基本要素:知识导致道德选择和行为,而道德选择和行为反过来又导致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第23-24页)

(2)沉思

在古希腊文化中,心灵的培养是通过沉思来培养的。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和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文旅融合视角下上海地区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发展研究

摘要:今天,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公众角色比其早期的前身要广泛得多。因此,其当今象征性和功利性角色的背后是惠及广大公众的目标。这一贡献首先概括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策划合作伙伴的传统观点,然后对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进行了更全面的考虑,并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这种广泛的公共环境促进了休闲体验。它提出,博物馆在不放弃其目前所做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在休闲便利化的框架内进行有益的自我审视,以期在当代社会中扩大其价值(即博物馆的价值)。利用这个基础,博物馆可以表达和利用休闲的可能性(博物馆的属性已经体现)作为一个额外的职能,其使命是服务于当代公众。这一贡献以对现代社会休闲价值的诗意审视作为结束,并表明此处讨论的博物馆功能可以整合。

关键词:旅游文化; 博物馆; 休闲

The Contemporary Museum and Leisure: Recreation As a Museum Function

Keywords: Museum, Leisure, Recreation

Overview

Today, the museum in modern society has acquired a significantly broader public role than its early predecessors. Underlying its present-day symbolic and utilitarian roles, therefore, is the goal of benefiting the wider public. This contribution first recapitulates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museum as partner in curating public education, and then moves to a more synoptic consideration of the museumrsquo;s interaction with the public and advances the view that this broad public context facilitates the experiences of leisure. It proposes that the museum, without abdicating what it currently does, can usefully examine itself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eisure facilitation with the intention of enlarging its value (i.e. the museumrsquo;s value) within contemporary society. Using that foundation, the museum can articulate and harness the possibilities of leisure (whose attributes the museum already embodies) as an added function in its mission of serving the contemporary public. This contribution concludes with a poetic look at the value of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and suggests that the functions of the museum discussed here can all be integrated.

Introduction

The museum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has evidently acquired a considerably broader public role than its early predecessors. Remarkable in fostering this accomplishment is the fact that the modern museum is, in large, a public institution, so that underlying its symbolic and utilitarian roles, therefore, is the goal of directly benefiting more of the public. Among its primary functions, the museum serves as a collector and preserver of objects, but among its broader cultural roles the museum serves as a symbol of community pride and, generally, as an institution which contributes to civic enlargement. The museumrsquo;s image and actions are ostensibly and intentionally guided by the goal of contributing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ollective. Drawing upon these functions and roles, this contribution recapitulates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museum and then moves the discussion to a parallel, but different, scenario. In the former, the quintessential scenario, the object or artifact is seen as the key element underpinning the museum, and from that essential component emerges a fundamental museum function: the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In the succeeding synoptic scenario, the museum—given its combination of spaces, artifacts, visitors, and its place embedded within popular culture—is viewed as a context for the broader experiences of leisure. This latter scenario incarnates the thesis of the present contribution: the modern museum, through its own lsquo;naturalrsquo; evolution, has embodied an additional definable function; it effectively features elements and fosters experiences which make it definable as increasingly a context for recreation. The contribution conclude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esign of the museum building, a key objective operator in this accretion to the role of the museum. Reflecting on the concepts of leisure presented, and re-evaluating the context of the museum and its evolution, museum professionals are encouraged to discover possibilities for further enhancement of the role of the museum within the community.

Function of the Museum Stephen

Weil, one of the decadersquo;s notable thinkers on museum matters, has suggested that it is useful to draw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unction of museums and their purpose. Commonly, claimed Weil (1990) museums have been defined in terms of their most distinctive function. “The very utility of a definition is to clarify what is different and distinctive about the subject it defines”, wrote Weil, and “what is distinctive and different about museumshellip;is that they collect and display objects”(p. 45). Consequently, Weil claimed the practice of collecting to be a function of museums. But, continued Weil, the fact that collecting is done as a means to a “larger and publicly beneficial purpose” (p. 45) is frequently overlooked in definitions. We ought to start, argued Weil, “with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museumrsquo;s raison drsquo;ecirc;tre is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public benefit” (p. 50) through producing an impact on the lives of people. That “impact”, as Goodman chose to explain it, is the “improvement in the comprehension and creation of the worlds we live in” (cited in Weil (1990) [p. 55]1 . Museums are of different kinds, Goodman added, but the stated goal should be a common end for all of them, regardless of their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ed ways in which museums strive to help us meet the goal of improvement in the comprehension and creation of our world is through their educational function. Hooper-Greenhill (1992) has claimed that “knowledge is now understood as the commodity that museums offer” (p. 2). It is an optimistic appraisal, yet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the contemporary museum attempts to provide us with new information or attempts to help us re-structure old knowledge through interpretation. Weil (1990) claimed that museums provide stimulation and empowerment for us as learners. In empowerment, he explained, members of the public are provided with the opportunity (through the museumrsquo;s programs) to make personal, better-informed judgements and choices about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respectively. Bennett (1995)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667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