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

 2023-01-05 06:01

国际贸易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原文作者 Peng Sun; Almas Heshmati

摘要:国际贸易作为开放的一个主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经济的迅猛增长使中国逐渐以世界为市场目标。本研究探讨了国际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首先回顾一下概念,以及中国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和中国对贸易部门采取的政策。此外,还对中国的国际贸易表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然后,本文通过研究生产率的提高来评估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对2002年至2007年中国的31个省市的6年的均衡面板数据,采用了计量经济学和非参数方法。在计量经济学方法中,估计了一个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并确定了贸易效率低下的具体决定因素。对于非参数化方法,计算了每个省/地区的Divisia指数作为基准。研究表明,增加对全球贸易的参与有助于中国获得静态和动态的利益,刺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贸易额和高技术出口贸易结构对中国区域生产力的积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发展最快,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和参与国际贸易方面都落后。从实证结果中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面板数据;中国;经济增长;国际贸易;随机前沿

  1. 前言

中国的国际贸易经历了快速扩张的同时,经济的迅猛增长也使中国以世界为市场目标。中国稳定的政治体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熟练劳动力,造就了一个现代化的全球工厂。关于国际贸易在特别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方面的作用的讨论自几十年前以来一直在进行。综合文献的一个核心发现表明,国际上活跃的国家往往比只为国内市场生产的国家更有生产力。由于自由化和全球化,一个国家的经济与开放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确定国际贸易生产率增长的来源,帮助决策者制定出更合适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增长。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获得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硬通货的大量流入和就业的增加。此外,中国参与国际贸易也促进了国内工业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一方面,1990年代初大量进口机械产品,通过应用其中所体现的技术,对生产力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以致用的影响,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对国际贸易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显著的案例研究,以说明后来者如何通过增加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参与而与先行者汇合。

文献在第二部分开始探讨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第三部分分别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和估计步骤。本研究采用了计量经济学和非参数方法。第四部分解释了本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和变量。讨论了2002年至2007年中国31个省/区6年均衡面板数据的特点,并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根据本研究构建的模型给出了实证结果,并对每一个模型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并与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在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分别得出了政策影响和主要结论。

  1. 文献综述

从经验上看,国际贸易通过促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制度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资本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加(国内市场无法提供)可能导致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Lee,1995年)。通过促进出口更多地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会导致生产力的增强和提高(瓦格纳,2007年)。由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出口行业的边干边学的速度可能会更快。此外,国际贸易的好处主要来自外部环境、适当的贸易战略和贸易模式的结构。对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在1960年代以前,对贸易影响的研究仅限于少数几个具体国家。然而,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许多基于数学模型的复杂方法被引入来分析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讨论一般分为两类。本文以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研究对象,考察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经合组织(2003年)进行了一项关于贸易对人均平均收入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弹性为02,具有统计学意义。Maizels(1963)通过对7个发达国家的秩相关分析,讨论了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Kavoussi(1984年)在研究了73个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后发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较高的出口增长率密切相关。他指出,中、低收入国家的出口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随着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逐渐减弱。Balassa(1986)和Dollar(1992)认为,外向型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确实比向内的发展中经济体要快得多。Sachs和Warner(1995)构建了一个分析经济增长率的政策指标,发现贸易自由化后的平均增长率显著高于自由化前时期。Kraay(1999)调查了1988-1992年间2105家中国工业企业的出口数据是否“从出口中学习”,发现学习“效应在已建立的出口商中最为明显。”Keller(2001)讨论了涉及进口高质量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对技术扩散的贡献。Frankel和Romer(1999)构造了一国贸易的地理成分的度量,并利用这些测度获得了贸易对收入影响的工具变量估计。结果表明,尽管贸易对收入的影响仅为中度显著性,但它对收入的影响在数量上是巨大的,而且是稳健的。COE和Helpman(1895年)研究了1971-1990年期间21个经合组织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国际Ramp;D扩散情况,发现国际贸易是转让技术的一个重要渠道。

总之,大多数实证研究支持开放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从综合文献看,可以发现贸易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得增加。国际贸易的静态收益指出改进输出或社会福利需要提供固定数额的社会福利。它们主要来自外汇储备和国家福利的增加。首先,开放的全球市场为国际价格而不是国内价格提供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证明了随着国内消费者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进口产品和生产者可以出口更高价格的产品的汇兑收益。此外,还有一个专业化收益。建立在自由贸易上的新价格鼓励工业重新分配货物的生产,封闭的经济是一个相对成本较高的货物,它是由一个相对成本较低生产制造的。通过利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可以增加它的总产出和社会福利。

总之,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支持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从综合文献中可以找到静态和动态的贸易收益。国际贸易的静态收益是指在一定数量的投入或资源供给下,产出或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它们主要是外汇储备和国民福利增加的结果。首先,向全球市场开放提供了一个以国际价格进行交易的机会,而不是以稳定的价格进行交易。这一机会提供了交换的收益,因为国内消费者可以购买更便宜的进口商品,生产者可以更高的外国价格出口商品。此外,专业化也带来了好处。自由贸易中确立的新价格鼓励工业将生产从封闭经济以较高成本生产的商品(相对廉价)转向以相对低成本生产的商品(相对优势)。通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可以提高总产出和社会福利。

贸易的另一个长期利益是动态收益。这是指由于引进国外新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首先,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贸易部门通过受到全球市场巨大需求的刺激,通过扩大生产而享受规模经济。这就导致了生产成本的降低,资本的大量积累和就业的增加。第二,国际贸易是技术支撑的渠道之一。

最后,国际贸易导致了强有力的体制变革。国际贸易不仅便利了商品和服务的贸易,而且也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正在学会更有效地运用市场力量,政府的干预较少,以增加开放。特别是在双边和多边贸易中,参与方应履行其对国际规则和规则的承诺,以缩小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 中国的贸易

3.1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变革

中国贸易和贸易政策的一些前所未有的发展也对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各种影响。以全球市场为目标,中国成功地从一个受各种贸易政策保护的内向型国家转变为一个开放市场的外向型国家,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并伴随着各种经验。从贸易政策的角度看,中国经历了对苏联的依赖、绝对的孤立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演变时期。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贸易演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通过完善多边贸易体制,使中国得以在全球框架下参与世界贸易。

1978年以前,中国的经济战略和对外政策导致了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从属地位。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非常有限,只出口过剩的原材料和简单化的商品,以支付进口货物的费用,包括国内市场上没有的战略矿物和其他必需品。

计划经济和进口替代政策优化了中国的出口结构,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增长。建立民族工业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由于缺乏竞争,资源配置的优化无法实现,我国贸易部门无法享受国际贸易带来的竞争效应、效率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等动态利益。

众所周知,自1978年以来,中国一直奉行无与伦比的贸易自由化,自那时以来,中国从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和开放的经济战略,开创了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步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转移。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平均收入的增加对国际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从进口制度的角度看,中国致力于减少贸易壁垒,提高对世界的开放程度。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产品的关税被设定为阻止大量外国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取消了进口替代名单,以鼓励市场机制在政府的干预下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最初的关税在1982年定为56%的高税率。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中国实施了至少10%的大规模关税削减,2001年将平均关税税率降至15%,2008年降至9.8%。与此同时,诸如许可证和配额等一系列广泛的非关税壁垒被大幅削减。出口配额从227个(1992年)减至66个(2001年),进口配额从53个(1992年)减至33个(2001年)。

20世纪80年代,在放宽了许多普遍的和各种各样的进出口限制之后,由于进口资本货物促进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进口额超过了出口价值。大部分进口产品来自日本、美国和前西德,主要包括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轻工业和纺织业。1989-1992年期间,进口需求低于出口需求。进口主要集中在能源方面,如石油和石化产品。由于邓小平在1992年中国南方贸易谈判中所采取的政策的广泛自由化,许多外国投资者建立了合资企业,并向中国引进了领先技术。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在资本积累、管理技能和技术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还通过实施各种国际贸易政策,全力提高科技水平。1999年,中国科技部和原外经贸部提出了科技兴贸战略,促进了高技术贸易的增长和高新技术在国内产业升级中的应用。在这一阶段,科技兴贸战略由部级计划逐步转向国家战略。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疯狂努力,科技行业振兴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对高技术出口的支持和高科技产业良好环境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技术的快速发展。

经过15年的努力,2001年12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四届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43个成员国。加入WTO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做出的战略决策。中国以其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将有助于加强和完善多边贸易体系,促进世界经贸发展,建立一个新的、开放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此外,“入世”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因为它为国内工业提供了更多获取外国设备和领先技术的机会。

为了满足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国于1999年开始修改和完善包括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在内的法律和行政法规(Cross,2004年)。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法律和条例被修订或废除。到2001年底,中国修订了2300条相应的法律法规。此外,中国于2001年修订了“商标法”、“商标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加入WTO后,我国在减少贸易壁垒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004年1月1日,中国将平均关税税率下调0.6%至10.4%,2008年平均税率低于10%。与此同时,中国同意取消进口配额、许可证、指定贸易惯例和其他非关税壁垒。此外,由于消除贸易壁垒,以前受到政府强有力保护的汽车、化学品和电子工业可能会经历重组(Greven,2004年)。

除了不断降低关税外,中国还致力于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政府开放了许多以前不存在或没有外国参与的服务业。这些部门包括电信、金融和保险服务。在这些部门,外国投资者可以随意获得充分的准入。中国还将取消对大多数产品的贸易和国内分销的限制(Rumbaugh和Blancher,2004),电信、银行、保险和专业服务等新兴产业将充斥着具有领先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外国竞争对手,这些行业还存在着未来的技术转让机会。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能够享受更多的海上市场准入的好处。目前,中国被其他WTO成员永久给予最惠国待遇,这是朝着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迈出的重要一步(Rumbaugh and Blancher,2004)。此外,大多数其他贸易伙伴已经取消了对从中国进口的限制,这有助于促进中国在许多行业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中国还将受益于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解决未来的贸易冲突。

3.2中国的贸易现状

图1:中国贸易统计(1978-2008),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

自1978年实施开放政策以来,国际贸易稳步增长。它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突出了一个后来者如何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图一所示,中国的国际贸易额在过去20年中增长迅速,年增长率为18.1%。它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攀升到2008年的2.56万亿美元,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至于贸易壁垒,直到1990年代初,进口总值是可比的,有时甚至高于出口价值。

如图2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38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7963],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