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生产力和税收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29 06:03

Transfers, Productivity, and Taxes

Robert A. Mundell

The Transfer Problem

The first policy change we shall consider is a unilateral payment from one country to the other. This involves two parts: a financial transfer and a real transfer. The financial transfer refers to the accumulation and liquidation of debt on the part of individuals or governments in each country, while the real transfer refers to the induced movement of goods. Assume that A is the transferring country.

In the case of a private flow of capital lenders in A buy the debt of borrowers in B, the former financing the purchase out of an excess of saving over investment, the latter disposing of the proceeds by an excess of investment over saving.2 Because of the identity of income-less-lending and expenditure [equations (9) and (10) of Chapter 1], the excess of investment over saving in B and saving over investment in A must each equal the transfer.

In the case of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such as reparations payments or foreign aid, the government in A (the paying country) grants credits to B, the former financing the credits by means of, say, an income tax, the latter disposing of the proceeds by means of, say, an income subsidy. Again, because of the identity of income-less-lending and expenditure, the budget surplus in A and the budget deficit in B are each equal to the transfer.

Whatever the type of transfer and however it is financed and disposed of, domestic expenditure in A is reduced, and in B is increased, by the amount of the transfer. These changes in expenditure induce changes in demand that, at constant terms of trade, create disequilibrium i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The transfer problem may then be posed as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and extent of the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 required to eliminate

The Terms of Trade. To find the effects of a transfer on the terms of trade we first determine the excess demand created by the expenditure changes at constant terms of trade. This can be done in terms of either good, as an excess demand for one good implies an excess supply of the other good.

The reduction in domestic expenditure in A decreases the demand for Y in A at constant terms of trade by where ma is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pend on imports in A. The increase in domestic expenditure in B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Y in B by where cb is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pend on home goods in B. The excess demand at constant terms of trade is therefore the sum of these changes, or noting that the changes in expenditure in each country are equal to the change in lending, that is, -dDa = dDb = dT . Now expenditure in each country is divided between home goods and imports, so that the sum of the marginal propensities to spend on home goods and imports is unity; thus cb mb = 1 = ca ma.3 We could make use of this result to translate the above expression into a number of equivalent forms. the most convenient for our purposes is the familiar one,which states that transfer creates an excess demand for, or excess supply of, the good of the transferring country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 sum o t e marginal propensities to spend on imports is greater or less than 1. Only if the special case where the receiving country increases its consumption of the two goods in the same proportion that the paying country does without them (1 - ma - mb = 0) will no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 be required. If ma mb gt; 1, the receiving country experiences a deficit; if ma mb lt; 1 the paying country suffers a deficit.

To correct the disequilibrium, equal to (1- ma - mb) dT, a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 is required. But we already know from the stability condition that a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 causes an excess supply of Bs good (or an excess demand for As good, or improves As balance, or worsens Bs balance) by an amount equal to The excess demand for Bs good at constant terms of trade must, at the new equilibrium, be equal to the excess supply of Bs good caused by the actual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 Equating of (1) and (2) therefore provides the general criterion for the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 It may be seen that the higher the price elasticities of demand for imports are, the smaller will be the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 (a small price change relieves a large excess demand). In the limiting case where one of the elasticities is infinite, no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 is required. Similarly, the closer to 1 is the sum of the marginal propensities to import, the smaller is the excess demand to be eliminated by a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 and so the smaller is the actual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4

Real Income. How is real income affected by a grant or gift from one country to the other? In the reparations discussions of the interwar period the view was widely held that the terms of trade of the paying country must fall, thus imposing an additional burden. The change in real income implicit within the change in the terms of trade was called the transfer burden.

The change in real income due to transfer is composed of two effects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转移、生产力和税收

罗伯特·蒙代尔

转移问题

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政策变化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单边支付。这涉及两个部分:财政转移和实际转移。财政转移是指每个国家的个人或政府的债务积累和清偿,而实际转移是指货物的诱导性流动。假设A是转移的国家。

在私人资本流动的情况下,A国的贷款人购买B国借款人的债务,前者用储蓄超过投资的部分为购买提供资金,后者则用投资超过储蓄的部分来处置收益2。由于收入减去贷款和支出的同一性[1章等式(9)和(10)],B的投资超过储蓄和A的储蓄超过投资必须分别等于转移。

在政府间转移的情况下,如赔偿金或外国援助,A国政府(支付国)向B国提供信贷,前者通过例如所得税的方式为信贷提供资金,后者则通过例如收入补贴的方式处置收益。同样,由于无收入贷款和支出的一致性,A国的预算盈余和B国的预算赤字都等于转移。

无论哪种类型的转移,无论它是如何被资助和处理的,A国的国内支出都会减少,而B国的国内支出则会增加,其数额为转移的数额。支出的这些变化引起了需求的变化,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因此,转移问题可以被认为是确定消除贸易条件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的问题。

贸易条件。为了找出转移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我们首先要确定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支出变化所产生的超额需求。这可以用任何一种商品来做,因为对一种商品的超额需求意味着对另一种商品的超额供给。

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国国内支出的减少使A国对Y国的需求减少,其中是A国进口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B国国内支出的增加使B国对Y国的需求增加,其中是B国国内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每个国家的支出被划分为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因此,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是统一的;因此, = 1 = .3。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果将上述表达式转化为若干等价形式。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最方便的是我们熟悉的形式,即转移对转移国的商品产生超额需求或超额供应,这取决于对进口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是大于还是小于1。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接受国增加对两种商品的消费,其比例与支付国没有这两种商品的比例相同(1--=0),才不需要改变贸易条件。如果 gt;1,接收国出现赤字;如果 lt;1,支付国出现赤字。

无论哪种类型的转移,无论它是如何被资助和处理的,A国的国内支出都会因转移的金额而减少,B国的国内支出则会增加。支出的这些变化引起了需求的变化,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因此,转移问题可以被认为是确定消除贸易条件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的问题。

贸易条件。为了找出转移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我们首先要确定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支出变化所产生的超额需求。这可以用任何一种商品来做,因为对一种商品的超额需求意味着对另一种商品的超额供给。

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国国内支出的减少会使A国对Y国的需求减少,其中是A国进口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B国国内支出的增加使B国对Y国的需求增加,其中是B国国内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恒定贸易条件下的超额需求是这些变化的总和,或者注意到每个国家支出的变化等于贷款的变化,即-==。现在,每个国家的支出被划分为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因此,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是统一的;因此, = 1 = .3。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果将上述表达式转化为若干等价形式。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最方便的是我们熟悉的形式,即转移对转移国的商品产生超额需求或超额供应,这取决于对进口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是大于还是小于1。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接受国增加对两种商品的消费,其比例与支付国没有这两种商品的消费相同(1--=0),才需要改变贸易条件。如果 gt;1,接收国出现赤字;如果 lt;1,支付国出现赤字。

为了纠正这种不平衡,等于(1--),需要改变贸易条件。但我们已经从稳定条件中知道,贸易条件的变化导致B商品的过剩供应(或a商品的过剩需求,或改善a的平衡,或恶化B的平衡),其数量等于恒定贸易条件下B商品的过剩需求,在新的平衡点下,等于贸易条件实际变化导致的B商品供应过剩。因此,将(1)和(2)等同为贸易条件的变化提供了一般标准。但我们从稳定性条件中已经知道,贸易条件的变化会导致B商品的超额供给(或是对A商品的超额需求,或是改善A的平衡,或是恶化B的平衡),其数量等于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B商品的超额需求,在新的平衡中,必须等于贸易条件的实际变化所引起的B商品的超额供给。因此,等式(1)和等式(2)提供了贸易条件变化的一般标准:可以看出,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越高,贸易条件的变化就越小(一个小的价格变化可以缓解一个大的过剩需求)。在其中一个弹性为无限大的极限情况下,不需要改变贸易条件。同样,边际进口倾向的总和越接近1,贸易条件的变化所能消除的过剩需求就越小,因此贸易条件的实际变化也就越小。4

实际收入。实际收入如何受到一国对另一国的赠款或礼物的影响?在战时的赔偿讨论中,人们普遍认为,支付国的贸易条件必须下降,从而造成了额外的负担。贸易条件变化中隐含的实际收入的变化被称为转移负担。

转移导致的实际收入变化由两种效应组成--支出变化的直接效应,以及贸易条件变化中隐含的收入效应。因此,接受国的实际收入提高的幅度或小于转移本身,取决于贸易条件是改善还是恶化。对于小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初始进口量的成本变化,也就是,来近似估计贸易条件变化的收入效应。因此,转让所带来的实际收入的变化大约是 其中和分别是A和B的实际收入。用(3)中的/代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按转让前价格评估的实际收入变化的近似定量。 利用第一章中提出的收入弹性和边际倾向的关系,我们可以操纵(5)得到。

从这个标准可以看出,只有在系统不稳定的情况下,接受国的实际收入才会在转移后降低。5 假设稳定,和(进口的边际倾向)越高,接受国实际收入的增加就越小,因为收入效应只进入(6)的分母。6

生产力的变化

假设经历了生产力提高的国家是完全专业化的,而且支出的增加是产出增加的全部金额。我们将首先确定生产力的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然后确定它对实际收入的影响。

贸易条件。为了确定生产力的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我们首先要确定在贸易条件不变的假设下,对其中一种商品产生的超额需求。如果A国的产出和支出增加了,那么A国进口需求的变化是由于支出(相当于货币收入)增加了产出增加的全部金额。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B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这也等于A国对进口的超额需求。这种超额需求必须通过贸易条件的变化来消除。这个结果是显而易见的:X的世界产出的增加必须降低X的相对世界价格。唯一的例外(除了恒定成本和不完全专业化,或消费中的完全替代)是这样的情况:增长的国家将其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自己的商品(=I-=0)。7

方程(7)可以转化为比例变化,两边都乘以X(产出)并除以P,结果如下:

其中是边际进口消费倾向除以平均进口消费倾向,即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就增长率而言,标准是:其中pi是A国贸易条件在单位时间内恶化的百分比,是A国国内产品的增长率。

通过对B国采取类似的程序,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国家都在增长时贸易条件的年度变化百分比:其中和分别是B国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和B国产出的增长率。

实际收入。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是实际收入是否会因为生产力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生产力的提高以两种方向相反的方式影响到实际收入。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收入将按产出变化的全部金额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贸易条件的实际恶化对收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将贸易条件不变时实际收入变化的影响与贸易条件变化引起的收入减少相加来衡量实际收入的变化。实际收入的变化是除以,并应用公式(7),我们得到以下标准。实际收入将因增长而增加,条件是 gt;0 ,也就是说,如果对进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加上边际进口倾向。请注意,违反这一条件与稳定性是一致的。

为了澄清(11)的含义,我们可以利用上一节中使用的进口需求的“普通”和 “补偿”弹性之间的关系,得到,= 操纵(11)。因此,如果,gt;1-,即如果增长国家的进口需求的补偿弹性大于1减去另一个国家的进口需求的普通弹性,则增长国家的实际收入将增加。这个标准可以进一步简化,用进口需求弹性和出口供应弹性(epsilon)之间众所周知的关系代替为:-1=。8 因此,该标准可以表示为。

获得这一标准的另一种直接方法是应用比较统计学的方法。要想知道增长国的实际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首先要在A国实际收入不变的初步假设下确定进口的超额需求。如果实际收入不变,贸易条件对A国不利,因此有一个纯粹的替代效应,- ,衡量A国进口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来自B国的进口供应的增加是。因此,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A国的超额需求是-( )。因此,使A的实际收入不变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对于缓解生产力变化引起的过剩需求来说,是过大还是过小,取决于 是否gt;0。实际收入变化的标准由此确立,因为根据贸易条件的变化是过大还是过小,实际收入会增加或减少。

结果表明,一个国家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可能比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更糟糕。增长可能是 '该死的',9一个国家的出口产业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将出口推向世界市场的企图,导致贸易条件的大幅下降,相对价格变化的负收入效应大于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产出增长的正收入效应。初级产品生产国集团的情况很容易出现。在一个单一的多区域经济体中,可能会发现美国农业是另一个例子。

当然,这种可能性并没有提供一个反对增长的有效论据。首先,生产力的提高会对实际收入产生反作用的条件是相当严格的。国外的需求弹性必须小于1,如果国内的替代效应很高的话,可能会有明显的变化。其次(更重要的是),由于世界收入作为一个整体增加,通过补偿,世界经济中的两个国家(或部门)都可以变得比以前更好。最后,被诅咒的国家总是可以对贸易征收足够的税,至少可以获得生产力提高的部分好处。显然,如果增长的国家遵循最佳的关税政策,这种反作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外国的需求弹性大于一。

贸易的税收和补贴

对贸易征税或补贴会引起国外和国内价格比率之间的分歧。对出口或进口征收同等的税,在国外和国内价格比率之间产生同样的分歧(如果贸易是平衡的),因此,进口和出口税的实际影响是对称的。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进口征税,会提高征税国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因此会把资源从出口行业吸引到进口竞争行业。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出口征税,会降低征税国的出口相对价格,从而将资源推向进口竞争行业。在贸易平衡的情况下,这两种税的收入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谈论贸易限制或贸易促进,而不具体说明是对出口还是进口征税或补贴。

有两种分析方法来处理关税收益的处置。我们可以假设政府以一定的比例将关税收益用于这两种商品,或者我们可以假设税收收益作为收入补贴重新分配给消费者。这里使用的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因为它避免了引入政府需求方程的必要性,而且在处理贸易补贴时不会产生不对称性。在下面的分析中,应该记住,我们实际上是在研究关税与这种处置收益的方法相结合的效果。

贸易条件。为了确定关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首先要计算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进口的超额需求。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征收关税的国家(A)的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关税的全部金额。然后,代表1加上关税的从价税率,假设初始自由贸易(=1),在重新分配收益之前,进口需求的变化。在这一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必须加上关税收益再分配所引起的进口需求的增加,即。将这两项相加,我们就得到了在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关税而产生的超额进口需求,即(- )=-。在新的均衡状态下,这种超额需求必须通过改变贸易条件来消除。那么我们就有了以下的标准:关税通常会改善贸易条件。11

关税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贸易条件取决于弹性。外国报价曲线的弹性越大,关税对贸易条件的改善就越小,而在外国报价曲线完全弹性的极限情况下,贸易条件保持不变(唯一的例外)。另一方面,如果外国报价曲线是有弹性的,l2国内进口需求的补偿弹性越大,给定的关税对改善贸易条件就越有效;在无限大的极限情况下,贸易条件的改善将与(从价)关税的比例相同。

上述命题与关于大国和小国之间的贸易收益分配的经典概念有关。由于小国往往比大国更完全专业化,人们普遍认为,小国的报价曲线比大国的弹性要小。这意味着小国每单位贸易的收益可能比大国的收益大。这个命题的推论是,由于小国已经从贸易中获得了很大一部分收益,通过关税限制进一步增加收益的机会也就相应地小了。另一方面,大国从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很少,但通过征收关税,迫使小国以较差的价格比进行贸易,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国内价格比。贸易限制的一个常见动机是保护进口竞争性产业。为了使这些产业得到保护,进口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包括关税)必须上升。因此,我们将推导出关税后国内价格比率变化的标准。

A国的国内价格比率是(其中是1加上关税的从价税率)。我们感兴趣的是会因tn的增加而发生怎样的变化,也就是说,在P和最初等于1的情况下,的符号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代入/,从方程(13)中可以得到,如果国外的进口需求弹性和国内的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大于1,13则关税会提高进口的国内价格。唯一的例外是前面提到的房屋报价曲线是无限弹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价格比率保持不变。

<p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p


资料编号:[587446],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