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福利国家手册》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30 02:12

《牛津福利国家手册》

《牛津福利国家手册》是当代福利国家的权威和权威指南。在一本由近五十个新的章节组成的书中,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关于现代福利国家所需了解的一切的全面描述。这本书分为八节。它以三章开头,评价了福利国家(和反对)的哲学理由。在对福利国家的历史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之后,我们又展开了四个部分,共35章,全面深入地调查了福利国家所涉及的所有问题的知识现状。这些章节的第一部分着眼于投入和行动者(包括政党、工会和雇主的作用)、性别和宗教的影响、移民模式和不断变化的舆论、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全球化的影响。接下来的两个部分涉及政策投入(在养老金、医疗保健、残疾、老年人护理、失业和劳动力市场激活等领域)及其结果(在不平等和贫困、宏观经济表现和紧缩方面)。第七部分包括七章,调查全球(不仅仅是经合组织内部)福利国家的经验。最后两章讨论有关福利国家全球未来的问题。本手册的各个章节都是由各自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编写的,让读者对所讨论的领域有一个极好的、真正的最新知识。综合起来,它们构成了当代福利国家研究中最优秀的所有内容的综合概要,并为当今社会和政治发展这一最关键和最具争议的领域所发生的事情提供了独特的指导。

本手册的范围

这个二十世纪常常被描绘成极端的一个(霍布斯鲍姆)1994)。它的前半部分见证了极权主义政权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和几次以上的种族灭绝。后半期的特点是民主的传播,空前的经济财富,因此,某种程度的幸福和社会权利的保障-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然而,回想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西方”的故事,因为战争、饥饿、独裁和贫穷仍然是20世纪及以后世界上数百万生活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的常态(科尼亚)2004)。这种分叉的发展有许多原因。毫无疑问,西方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十九世纪末欧洲的发明,今天被称为福利国家索齐亚斯塔特, 普罗维登斯, verzorgingsstat, 埃斯特多普罗维登西亚或社交或德尔·比恩斯特或社会德回波, 斯塔托社会或德尔·贝尼斯, Estado de bem-estar-Social, 福克赫梅特, 福库什科卡(社会福利国家)shegrave;Humu;fuacute;lmu;guoacute;jiā(拼音简体字社会福利国家,繁体字社會福利國家)--但它在二战后发展到了最充分的程度。

这本牛津手册从比较的角度评估了“福利国家的状况”(Amenta)。2003),这对于展示福利国家形式和发展轨迹的巨大差异以及发展轨迹都是至关重要的。(第2页)为理解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提供了方法基础,也为理解许多人为限制这种变异性而布置的走廊提供了依据。大西洋和其他过境点(罗杰斯1998)学术界和政界的改革思想。该手册旨在涵盖现代福利国家的所有相关方面,并总结当代福利国家研究的最新状况。从八个方面阐述了福利国家的哲学理据、比较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方法和学科视角、福利国家的历史发展和动力、过去的成就、当代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这种全面的努力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国际和跨学科的分工。本卷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撰写的48章组成.福利国家实质上是欧洲的发明(弗洛拉)1986-7:第一卷。(1,xii)在西欧经历了最大的扩散和扩张,这也解释了欧洲学者在当代福利国家研究中的强大存在。与美国学者在政治学方面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古丁和克林格曼1998)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这本书汇集了来自许多国家的学者,并在讲英语和欧洲大陆的学术世界之间实现了一个可以说更好的平衡。

对手册书目中将近1900条条目的分析还表明,讲英语的国家与政治学国家之间的平衡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几乎没有决定性,但由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在美国和英国出版,这两家出版社各有一百多篇引文,它们的得分明显超过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出版社芝加哥和普林斯顿,分别被引用了20和30次。此外,专门从事社会政策主题的英国出版商,如Routledge、PalgraveMacmillan和EdwardElgar,被引用的频率比任何美国出版商都高。

与政治学相比,对福利国家的研究不仅是一个不那么受美国支配的话题,而且可能也更有书生气,当然也比经济学更受欢迎。在参考书目中,约65%的引文是指书籍和书籍章节,而只有不到30%的参考文献引用了期刊文章。美国期刊有很好的代表性,美国政治学评论, 世界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大多数被引用,但他们又一次被英国起源的期刊超过或与之媲美。欧洲社会政策杂志而社会政策杂志以明确的社会政策为重点的领导方式和期刊几乎完全来自英国。最后,如果我们对引文的分析确实代表了我们的知识库状况,那么应该指出,当代福利国家研究实际上是一项非常跨学科的事情,(第3页)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期刊被明确认定为具有明确的社会政策重点。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的引文分析所揭示的强大的英国存在不仅仅是作者的来源之一。总的来说,欧洲学者在福利国家的研究中寻求最广泛的受众,他们会去英国的期刊和出版商那里,牛津和剑桥出版社可能被认为是最广泛传播新发现的关键。引文分析表明,本手册中只有约5%的资料来源是用英语以外的语言编写的书籍和文章,但这方面工作的作者在国际上远比这一统计数字所显示的更多样化。正是这一点,使广泛的欧洲作者的存在,这本手册如此重要。尽管“手册”不可避免地对英语作品和其他语言作品有很强的自动引用倾向,而且“关于福利国家hellip;的最好的全国性文献中只有一小部分样本。可以用英语访问(莱布弗里德和毛)2008B:vxxi),通过其更多样化的作者,它更充分地利用了这种多样性的国家文献,否则是不可能的。2我们还想指出,在这一卷中,我们还寻求超越经合组织的边界,查明世界其他地区的最新发展,这些地区的福利状况是最近的历史,面临着特殊的挑战(部分原因)。七.).

福利国的起源

西方福利国家的起源(部分)二)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与当时正在发生的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密切相关。这,这个大转型(波兰尼1957(1944年)包括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城市化和人口增长。一方面,这些根本性的变化削弱了家庭网络、慈善组织、封建关系、公会、市政当局以及教会提供的传统福利形式,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贫困化,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分析英国工人阶级的情况时对此作了如此深刻的描述(恩格斯)。1975(1845)查尔斯·狄更斯在“雾都孤儿”等作品中1849/50)和寄予厚望(1860/1),在巴尔扎克的一些小说中La comeacute;die Humaine(1896年及以后[1829 ff.]),埃米尔佐拉(1885)作为他1871年至1893年系列的一部分拉鲁贡-麦夸特。自然与社会组织第二帝国,以及Victor Hugo在Les miseacute;rables(2008(1882年)。另一方面,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提高为应付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在政治方面,十九世纪下半叶出现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化(天主教会与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者在社会和教育事务上的管辖权方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平时期异常漫长,最后是公民权利和大规模民主的传播,为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政治表达奠定了体制基础(林林格)1971阿尔伯1982)。政治和经济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由主义发展了一系列更愿意接受旨在使个人发挥其潜力的立法,以及越来越广泛的经济理论准备承认提高税收的可能性,以便允许国家在社会方案上进行支出(广义上,关于这些主题的国家变体,见Rimlinger)。1971*35 ff。3)。波兰尼的反运动大转型(1944年)产生了集体组织,最初是按照阶级的方式进行的,并形成了一个日益增长的劳工运动,它本身就成为巩固福利国家的一个重要动力。

虽然西欧所有国家--以及北美和反政府组织中的几个欧洲分支--都受到这些根本性变革的影响,但对这些共同挑战的政治反应以及提供多少“福利”的道德目的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发现,在福利国家巩固的时间、政策目标(无论是为少数人提供安全网、努力为所有人提供最佳服务,还是仅仅维持现状)、在筹资机制、方案类型和行政、公共-私人组合、干预类型(提供转移和监管的社会政策)和国家福利国家建设轨迹,即社会方案是自上而下(如欧洲专制君主政体)还是自下而上(如新世界加瑞士的民主政体)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多样性。在早期走向民主选举的美国,社会供给往往是自上而下强加的,希望主要通过公共教育使一个国家摆脱移民(海登海默)1981, 2004;Hega和Hokenmier2002;另见第一章34).

这种多样性可归因于国家政治背景的重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是由国家和国家建设方面的不同遗产形成的(Rokkan)1999)、独特的民族政治文化(特别是在对国家的信任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第5页)问题),社会分裂模式的差异,演员星座,以及社会经济问题的压力。然而,即使是这一系列解释福利国家的出现和多样性的因素,也远不是详尽无遗的。彼得·鲍德温(1990:36-7)指出,几乎没有一个变量在这方面不被认为有影响:“工业化、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公务员、社团主义、改革者、天主教、战争-很少有变量没有被援引来解释其发展的某些方面”,其中可以加上管理社会方案所需的政府机构,特别是在地方一级,以及在单一州和联邦州的整个政府内部分工(Obinger等)。2005a)。事实上,并不存在触发福利国家巩固的社会经济变量的特定配置,福利国家的建设也与特定的行为者群体无关。相反,反对不受管制的资本主义的反运动由来自所有政治派别的行动者组成(波兰尼)1957 [1944]: 147).

回顾这个福利国家的建国时期,从21世纪初的有利条件来看,最突出的是,国家社会政策的这些早期开端与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的第一个时代”是一致的,并在1914年宣战后突然结束(见Interal)。詹姆斯1996*2001年1月26日;Bayly2004里格和莱布弗里德2003:19 F.。俾斯麦(Bismarck)等福利国家的创始人认为,在19世纪80年代为蓝领工人建立社会保险体系,是通过一项旨在促进“内生增长”的社会投资计划,为德国提供相对于英国的竞争优势。英国人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他们觉得自己以前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了欧洲其他地区事态发展的深刻挑战(Hennock)。1987, 2007).

福利国家理论主要是归纳的,这并不奇怪(考夫曼)2001, 2003(B)当现代福利国家理论确定福利国家增长的投入和行为者时,福利国家几乎处于其发展的顶峰(见第二部分)。四、四)是从1950年代开始制定的。然而,这一规则有一个例外,即理论化必须等待福利国家的成熟发展,而且可以说,第一代(功能主义)现代福利国家理论强有力地建立在这一传统的推理基础上并非巧合。许多社会科学家将福利国家的出现归因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的根本变化。其中,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Wagner)卡德索维奇他在1893年指出,经济和社会的深远变化将导致国家干预水平的增加和公共支出的增加。在此基础上,他预测了19世纪守夜人状态的转变为卡图尔和沃尔法尔茨斯塔特lsquo;(瓦格纳1893, 1911).

瓦格纳的“不断增长的公共领域”定律(林德)2004)被证明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20世纪福利国家的崛起令人印象深刻,伴随而来的增长和转型也令人印象深刻。(第6页)公共部门。19世纪,国家实质上是一个战争国家,军费开支占公共支出总额的25%。相比之下,在大多数国家,公共社会支出只是相当于公共支出的5%左右或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的剩余支出项目(Lindert)。2004171-2;库萨克2007*105)。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开支的优先次序已完全颠倒过来:今天,在长期存在的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平均公共开支约占gdp的40%左右,其中一半以上由福利国家承担,而军队现在所占的地位与19世纪末福利国家的地位相似(见Castles)。2006)。这种从“战争”到“福利国家”的经验转变,伴随着社会科学和更广泛的公共讨论中的知识气候变化,很少在学术上深入探讨(见考夫曼)。2003b)。

然而,政府规模的这种增长,无论是在支出方面,还是在雇用人员方面,加上其更多的干涉主义作用,都是突如其来的,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政府可以为社会提供资金,直接提供福利服务和现金福利,并/或管理第三部门或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不同的国家承诺在不同的时期为国家发挥不同的作用。第一次扩张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林林格)1971阿尔伯198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性社会影响是一个触发事件,但这种转变也有重要的政治根源。民主化伴随着欧洲帝国的崩溃。延长选举权为社会中的弱势阶层提供了发言权,并使工党和基督教在政党政治中的出现首次能够进入权力走廊。随着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劳工组织)的成立,第一次社会政策国际化的努力已经开始。4在许多国家,大萧条首先结束了这一现象。(第7页)福利国家扩展阶段。在其中一些国家,如英国和澳大利亚,这只是一个保守的转变,但在另一些国家,其影响是灾难性的。在经济急剧放缓的背景下,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大幅度削减了利益,加剧了政治危机,并在一些情况下促成了民主政权的垮台。5然而,在一些国家,经济停滞是社会政策转变的动力。在美国,这场危机是福利国家起飞的前奏,而在斯堪的纳维亚,同样的经济事件是向福利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更先进的阶段迈进的前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使战争状态成为第一要务,但与其可怕的前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战争的结束为进一步扩大社会政策提供了动力。但请注意,这也是第一次,这也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福利的概念被认为是[医]颠茄这场战争应该被看作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在1941年8月14日的“大西洋宪章”中,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海港商定的八场战争中,有两场涉及社会福利,特别是“保障所有人提高劳动标准、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第5点)和“所有国家的所有人都可以过上免于恐惧和匮乏的生活”(第6点)。“社会保障”现在成了国际上最伟大的口号(考夫曼)2003c)。1942年的贝弗里奇计划作为现代福利国家的建国文件之一而闻名于世,但更不为人所知的是,在取得胜利后,也有纳粹反计划建立了一种新的福利国家(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Welfare State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Welfare State is the authoritative and definitive guide to the contemporary welfare state. In a volume consisting of nearly fifty newly-written chapters, a broad range of the worlds leading scholars off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everything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eight sections. It opens with three chapters that evaluate the philosophical case for (and against) the welfare state. Surveys of the welfare stategt;s history and of the approaches taken to its study are followed by four extended sections, running to some thirty-five chapters in all, which offer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urvey of our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across the whole range of issues that the welfare state embraces. The first of these sections looks at inputs and actors (including the roles of parties, unions, and employers), the impact of gender and religion, patterns of migration and a changing public opinion,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nd 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 The next two sections cover policy inputs (in areas such as pensions, health care, disability, care of the elderly, unemployment, and labour market activation) and their outcomes (in terms of inequality and poverty,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retrenchment). The seventh section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which survey welfare state experience around the globe (and not just within the OECD). Two final chapters consider questions about the global future of the welfare state. The individual chapters of the Handbook are written in an informed but accessible way by leading researchers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giving the reader an excellent and truly up-to-date knowledge of the area under discussion. Taken together, they constitute a comprehensive compendium of all that is best in contemporary welfare state research and a unique guide to what is happening now in this most crucial and contested area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Scope of this Handbook

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often portrayed as one of extremes (Hobsbawm 1994). Its first half witnessed the rise of totalitarian regimes, two world wars and more than a few genocides. The second half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spread of democracy, unprecedented economic wealth and, in consequence, a degree of well‐being and a guarantee of social rights arguably unknown in human history. In retrospect, however, this is largely a lsquo;Westernrsquo; story, since war, starvation, dictatorship, and impoverishment remained the norm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for millions of people living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 This bifurcated development has many causes. Unquestionably, though,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 successful Western trajectory is connected to a mostly European invention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which today is referred to as the welfare state—but which developed to its fullest extent after World War II.

This Oxford Handbook takes stock of the lsquo;state of the welfare statersquo;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a perspective vital both for demonstrating the huge variability of welfare state forms and trajectories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p. 2) providing the basis of a methodology for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at variability—and also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rridors laid out to bound such variability in the many Atlantic and other Crossings (Rodgers 1998) of reform ideas in academia and politics. The Handbook is designed to cover all the relevant aspects of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and to summarize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contemporary welfare state research. In eight Parts, it sheds light on the philosophical justifications underlying the welfare state, the approaches, methods, and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f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researc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driving forces of the welfare state, its past achievements,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and likely future developments.

Such a comprehensive endeavour inevitably requires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division of labour. This volume consists of forty‐eight chapters written by scholars from diverse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 The fact that the welfare state is, in essence, a European invention (Flora 1986–7: vol. 1, xii), which, in addition, has experienced its greatest proliferation and expansion in north‐western Europe, explains the strong presence of European scholars in contemporary welfare state research. In contrast to the dominance of American scholars in political science (cf. Goodin and Klingemann 1998)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this volume brings together scholars from many countries and achieves an arguably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English‐speaking and continental European worlds of scholarship.1

An analysis of the almost 1,900 entries in the Handbook bibliography also reveals a quite different balance amongst the English‐speaking nations from that in political science. Although hardly decisive, since Oxford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es publish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in the United Kingdom, both of these publishers,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citations each, markedly outscore the most strongly represented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es, Chicago and Princeton, with twenty and thirty citations respectively. Moreover, UK publishers specializing in social policy topics, like Routledge, Palgrave Macmillan, and Edward Elgar, are referenced more frequently than any American publishers.

The study of the welfare state is not only a much less American dominated topic than political science, but is also probably more bookish and certainly more so than economics, with some 65 per cent of citations in the bibliography referring to books and book chapters and only a little less than 30 per cent to journal articles. American journals are well represented, with the American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74259],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