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社会华文教育的挑战:香港与新加坡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19 11:03

多语种社会华文教育的挑战:香港与新加坡

Ho-kin Tong

香港教育大学多语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Yeng-seng Goh

亚洲语言和文化学术小组国家教育研究所

摘要:本文旨在透过政策文件,研究现行香港及新加坡多语社会的华文教育所面临的挑战。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普通话的作用比之前更为重要。然而,自英国殖民时期以来,香港的中文课程一直以粤语授课。教学媒介由母语广东话转变为普通话,即由第一语言转变为第二语言。本文将结合新加坡的经验,探讨香港教育局这一长期政策的可行性。目前,新加坡面临着华语阅读和写作水平下降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其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华文教育;香港;新加坡;多语种社会;双语学习

第1章 香港和新加坡是多语言社会

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香港和新加坡有着非常相似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但在中国教育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从1842年到1997年主权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改名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在十九世纪最初是一个贸易港口,如今已发展成为亚洲主要的金融中心。1963年,新加坡离开英国,与马来亚、沙巴和沙捞越合并,形成马来西亚。不到两年之后,它在1965年8月9日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这种与英国的历史联系下,香港和新加坡的社会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1)多语言社会,华人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2)学校实施双语或多语教育;(3)英文和中文均为官方语言。

然而,由于政治发展的不同,“中国人”一词在这两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含义。在香港,“中文”的总称是指:(1)广东话及普通话;(二)文言文和现代规范书面文;(3)繁体字和简体字。在这些学校,普通话和中国语文科目被列为中国语文教育的重点学习科目。第二语言的“普通话”只涉及普通话的听和说,而第一语言的“汉语”则提供广东话的听和说技能,以及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书面语)的阅读和写作技能。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正式采用中国的普通话作为“汉语”。

1.1香港的语文环境与语文教育

在香港,自1842年英国统治以来,英语是主要的官方语言。1997年回归后,香港现在是“一国两制”安排下的特别行政区。根据这一制度,香港可以在外交和国防以外的一切事务上享有自治权。本港98%的人口为华族,自一九七四年《官方语文条例》公布以来,中文一直是除英文外的官方语文。“中文”一词在条例中并无定义。这可能是一个政治决定,因为当时香港还在英国的统治下,中国正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人”的严格定义可能会导致政治问题。此外,作为英国殖民地,英语是政府和商业领域的最高语言,当时很少有人关心“中文”在香港的定义。尽管英语在1997年之后仍然是香港的最高语言,但“英语仍然没有社会或文化角色......” (约翰逊,1994年:第182页)。在香港华人当中,听到香港华人彼此说英语是很奇怪的,但如果群体中有一个说英语的人,他们就愿意用英语交流。

新三三四学制将于2009年9月在中四实施。中国语文科、英国语文科、数学及通识教育是本港所有中学的四门核心科目。到那时,学生可以享受小学一年级到中学六年级的免费教育。2012年,大多数本科学位课程的大学教育也将从3年改为4年。在香港的教学语言方面,虽然有少数小学使用普通话或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但大部分小学都使用粤语。在中学方面,虽然香港有四百多所中学,但目前只有114所中学获准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言。然而,2008年3月,教育局局长宣布了教育部政策的检讨,并试图制定指导方针,让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选择自己的教育部。

自1997年以来,中国语文科的教务处一直是香港的热门话题。面对普通话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重要性,以及低出生率,许多小学已将普通话作为语文科目的母语,以吸引学生,维持学校的活力。2007年10月,有研究显示使用普通话学习中文可提高写作能力,因此香港语文教育研究常务委员会拨款2亿港元,鼓励学校发展普通话为语文科的“语文科”。在未来数年,学校课程中语文科目与普通话的关系,必定会成为语文教育的争论焦点。很明显,英语在香港被视为第二语言,这让人对普通话的地位产生疑问。Auyang(1998)认为普通话应定位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因为在香港的中国人都能读和写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的书写方式)和说广东话(一种方言)。

在教学法方面,虽然语文教学是以普通话为书面形式,教师却被训练运用母语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然而,对于只注重听和说的普通话学科,大多数教师都接受了将二语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的培训(Ho 2005)。长远来看,如果普通话科目与中国语文科目合并,中国语文科目的角色必须相应地调整为第二语言。如果这是一种趋势,那么在这个过渡时期,华文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汉语教学是两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课题。前者是对二语听说能力的训练,而后者实际上是汉语的一门学术学科。何(2002)认为,由于学生有丰富的普通话语言经验,用普通话学习中文可以提高他们的普通话能力,尤其是听力能力。不过,如果你在学校语文以外的科目上使用普通话作为母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会有所提高。由于汉语和普通话这两门学科的性质不同,这两门学科的教师需要具备两套不同的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此外,合资格的普通话教师不一定有资格在香港教授中文。根据行动计划提高语言水平在香港SCOLAR发表的2003年,中国所有新教师必须有一个主题教育学士学历与中国或文学学士(学士)学位 教育研究生文凭(PGDE)所有主修中文或等价的。要想以普通话教授语文,必须通过普通话水平评核“课堂语言使用能力测试”或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

1.2新加坡的语言环境与华文教育

2006年,新加坡人口为448万,主要由三个民族组成:华人(75.2%)、马来人(13.6%)、印度人(8.8%)(新加坡统计局,2007)。然而,上述数字并不能反映新加坡语言的复杂性,因为华人、马来人及印度人都说多种语言或方言。英语用于民族间的交流。Ho和Wong(2004, 21)认为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实用多语主义”,因为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马来语、普通话(华语或普通话)和泰米尔语。由于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英语被公认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主要语言。在新加坡统一的教育体系中,英语作为主要内容科目的主要教学语言,开始广泛使用英语。主要的公共标志和政府出版物都是英文的,还有一些翻译成其他正式语文。其他三种官方语言的功能主要是用于民族内部的交流和民族文化的传播。所有四种官方语言都在学校里教授。Ho and Wong(2004)认为,新加坡的小学是用少数民族“母语”进行德育教育的,所以双语教育符合这一经典模式。

早期在新加坡的华人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南方省份,大多数人只能用自己的方言交流,如闽南话、潮州话、广东话、客家话和海南话。为了促进华人团体内部的交流,新加坡政府于1979年发起了“讲华语香槟”活动。这项活动鼓励中国人说普通话,而不是汉语方言,这给汉语群体带来了巨大的语言转变。从1979年到1989年,该运动的目标是使汉语成为中国人的通用语,但在1989年以后,它的性质从功能途径转变为文化传播途径。根据Leow的统计报告,以家庭方言为主的中国家庭从1980年的81.4%下降到1990年的50.6%,然后下降到2000年的30.7%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1993;出乎利奥2001)。说方言的中国家庭急剧减少的同时,说普通话的中国家庭也急剧增加。说普通话的中国家庭比例从1980年的10.2%上升到1990年的29.8%,然后上升到2000年的45.1%(新加坡统计局1993年;出乎利奥2001)。显然,弃方言而用普通话的趋势已经形成。普通话已成为新加坡华人的通用语。新加坡的“华语”与“汉语”有相似的意思,汉语也被称为普通话或普通话。普通话是中国的民族语言,它是用简体字写成的,汉语拼音称为汉语拼音。

Pakir(2004, 286)将新加坡的教育史总结为三个阶段:(1)生存驱动教育(1965-78);(2)效率驱动型教育体系(1979-91);(3)能力驱动教育体系(1992年至今)。她还指出,当前教育系统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和开发个人潜力到最大限度”,以及“包括灵活性,让不同能力的孩子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Pakir 2004, 286)。Yip和Sim(1990)声称,新加坡教育体系中有三个焦点一直保持不变:(1)为人民提供最好的教育形式;(2)确保教育服务于民族凝聚力;(3)确保受教育人口有机会同时掌握英语和母语。因此,“在一个强调国家双语政策的教育体系中,教育信仰和实践中的语言往往被视为理所当然”(Pikar 2004)。

自1987年以来,新加坡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EMI),实施了统一的国民教育。普通课程中也有三种“母语”。然而,也有少数特别援助计划学校在更高水平上提供中文课程。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记录,最常用的家庭语言(5岁及以上)分布是:英语(23%),普通话(35%),汉语方言(23.8%),马来语(14.1%),泰米尔语(3.2%),其他(0.9%)。Leow(2001)强调了新加坡的以下语言现象:(1)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的比例从1990年的45%上升到2000年的56%;(2) 2000年有71%的英语读写能力,高于1990年的63%;(3)作为家庭语言的英语从1990年的19%增加到2000年的23%;(4)越来越多的中国居民在家说普通话,而不是方言。这是学校实行双语教育,政府鼓励华人社区使用普通话的结果。

近年来,汉语在华人社会的主导地位受到了英语语言的挑战。从1965年开始,英语一直是新加坡的主要和主导语言,因此越来越多的华人家庭在家里说英语。从1980年的7.9%上升到1990年的19.2%,然后到2000年的23.9%(新加坡统计局,1993年;出乎利奥2001)。然而教育部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主要的人口比中国孩子在家说汉语从1980年的25.9%增加到1990年的67.9%,但在2000年下降到45.4%,然后进一步降到2004年的43.6%(教育部、新加坡2004 b)。另一方面,在家里说英语的小学一年级中国儿童的人口比例稳步上升,从1980年的9.3%到1990年的26.3%,然后到2000年的40.3%,甚至在2004年达到47.3%(教育部,新加坡2004年),这一数字高于汉语。事实上,英语已经成为小学一年级中国孩子的主要语言。此外,根据Leow的报告,35.8%的5-14岁的中国儿童在家里说英语,而只有21.5%的15-24岁的中国青年在家里说英语(教育部,新加坡2004b)。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英语将成为新加坡华人习得的“母语”,而在10到20年的时间里,中文将只是课堂上学习的一门外语。这种现象的副产品是年轻新加坡华人的华文水准下降。

第2章 香港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普通话与华文的融合

2.1普通话在课程中的地位

由于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为了方便与国际社会和内地人士交流,“两文三语”语文教育政策首次在教育统筹委员会报告(1996)中提出,并由行政长官董建华于1997年10月发表首份施政报告。“两文三语”是指两种文字(现代标准汉语和英语)和三种口语(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学校毕业生应精通两文三语。虽然普通话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香港并不是主要的语文学科。

自一九八零年代起,劳工对普通话的需求很大,雇主和雇员都希望在就业时,能持有公众认可的普通话水平证书。香港考试局(现为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于1988年推出首个普通话水平测试,其后又推出高级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两项标准参照公开考试是为所有行业及母语为广东话的人士而设。主要测试领域是听、说技能以及汉语拼音。上世纪90年代,由于香港在1997年面临主权移交和频繁的与中国的贸易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普通话。在这一时期,也提出了当前人们热议的用普通话教汉语的问题。此后,香港政府一直积极在学校和社区推广普通话。语文基金于一九九三年成立,旨在提高本港市民的中文(包括普通话)及英文水平。这项基金资助了一系列与普通话教学及推广有关的项目。教育统筹委员会于一九九六年发表第六期《提升语文能力:全面策略》。报告建议:(1)在一九九八年开设普通话为中小学的核心科目;(2) 2000年,普通话应成为香港中学会考的独立科目;(三)对所有的华文教师进行长期的普通话培训。教育局已通过这项建议,自此普通话成为中小学的一门核心课程。普通话教学大纲(初级1到6)1997年教学大纲对普通话(二级1到5)1997年国家显然主体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普通话在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能力在朗读和转录,丰富语言及文化知识只是补充目的(课程发展委员会1997a,课程发展委员会1997b)。普通话在华文教育学习领域的作用,只是一门以能力为本的学科,作为华文学科的补充。在普通话教师的资格方面,教育统筹委员会第六号-提高语文能力:全面策略,引入了对普通话教师的要求,并得到教师教育及资格谘询委员会(教育统筹委员会,1996年)的支持。成立了一个顾问小组,研究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根据小组的建议,教育统筹局于2001年3月合办了第一届教师(普通话)语文能力评核考试。这项测试仍在继续。一共有四篇试卷,包括(1)听力和抄写;(2)语音技能;(3)口语能力;(4)课堂语言和用法。通过标准为三级(一级最低,五级最高)。

自1998年起,由于香港的小学一年级至中三年级都要求学生学习普通话,Ho(2005)认为,经过九年的普通话训练,学生应该具备进一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9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4188],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