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促进对公平的偏好外文翻译资料

 2023-01-03 03:01

心理理论促进对公平的偏好

Haruto Takagishi, Shinya Kameshima ,Joanna Schug ,Michiko Koizumi, Toshio Yamagishi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在相关公平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引入心理理论作为检测儿童的公平行为的工具。一共有68学龄前儿童都参与了面对面形式的最后通牒博弈游戏。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来界定心理理论的获得,错误信念通常使用Sally-Anne任务。实验结果显示:获得心理理论的学前儿童会比那些没有获得心理理论的儿童提出更公平的邀约。这个结果发现了推断他人的心理能力在公平相关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心理决策;心理理论道德,认知发展,合作,公平

引言

人类与其他种类的动物相比,在和与其基因无关的成员方面有其独特性((Fehr amp; Fischbacher,2003; Sober amp; Wilson, 1998)。以前的社会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基于对公平的偏好,规范对违反者的处罚,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与人类合作的关键(Fehr amp; Gauml;chter, 2002; Yamagishi, 1986)。这一惩罚形式的倡导者认为:当违反标准规范的人受到同行的惩罚时,会使得违反行为减少,这也能促进社会的合作行为。

惩罚促进合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学习,另一个是通过激励。那些已经了解到不合作行为和惩罚之间有关系的人会比那些未了解到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更进一步说,不合作行为会遭到惩罚,会促进人们做出合理的行为同时避免不合作行为的发生。然而,对于后者惩罚的效果,那些潜在目标是惩罚的人应该能够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预期他人的社会偏好),因为只有当前在目标能够预测到他人如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回应时,惩罚才能够成激励(Fehr amp; Gauml;chter, 2002; Spitzer, Fischbacher, Herrnberger, Grouml;n, amp; Fehr, 2007)。例如,了解他人可能会被激怒或者惩罚那些不公平的行为,鼓励我们遵守社会规范,将会促进我们与他人的合作。Fehr和Gachterrsquo;s 的研究表明当可以惩罚他人时,预测他人的社会公平偏好可以提高公共博弈游戏中的合作行为。因此,惩罚以及对违反规范行为的惩罚威胁,都是促进社会合作的必要条件。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研究学前儿童推断他人的心理理论能力以及其在公平相关行为中的表现,这些儿童可能会受到他人的惩罚,我们也引入了经济学中常用的博弈游戏即最后通牒博弈,用于检测儿童的公平相关的行为(Guuml;th, Schmittberger, amp; Schwarze, 1982)。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回应者会拒绝低要约并以此来惩罚提议者(Blount, 1995; Falk amp; Fischbacher, 2006)。

最后通牒博弈

大量的研究使用最后通牒博弈游戏来探究在分配行为中违反公平准则的反应(Camerer, 2003; Roth, Prasnikar, Okuno- Fujiwara, amp; Zamir, 1991; Yamagishi et al., 2009)。最后通牒博弈是一个简单的两人的经济游戏,其中一个玩家(提议者)接受来自实验者提供的货币,并由提议者来决定如何分配这笔资源,而另一个玩家(回应者)。回应者然后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这样的分配。如果回应者接受这样的要约,那每个玩家都可以获得货币,如果回应者拒绝,那么双方都不能得到资源。

经济模型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这个模型预测回应者应该会接受任何高于零的要约,并且提议者应该向回应方提出尽可能最低的提议。尽管不公平的要约和拒绝率的水平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Henrich et al., 2005),在工业社会模型中成人的报价为50/50(提议者50%,回应者50%),而平均报价约为60/40(提议者60%,回应者40%)(Camerer, 2003; Roth et al., 1991)。此外,大约半数的回应者拒绝低于20%的不公平要约(Roth et al., 1991; Yamagishi et al., 2009)。

最近,经济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层多次尝试使用经济游戏来研究与公平相关的行为的发展(Benenson, Pascoe, amp; Radmore, 2007; Fehr, Bernhard, amp; Rockenbach, 2008; Gummerum, Hanoch, amp; Keller, 2008; Gummerum, Keller, Takezawa, amp; Mata, 2008; Harbaugh, Krause, amp; Liday, 2003)。一项开创性的发展研究调查从7岁到18岁不等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公平性,发现儿童对公平的偏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Harbaugh et al., 2003)。最近,Fehr和他的同事(2008)表明与公平有关的行为在团体内部成员之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尤其是3岁到8岁的儿童。Sally和Hill的一项研究探究了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能力,如心理理论(Premark和Woodruff,1978)是如何影响与公平相关的行为的,该实验以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为被试,使用方法为最后通牒博弈。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对提议者的提议表现出明显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以上的研究结果强烈暗示心理理论在相关公平行为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迄今为止,没有研究直接调查心理理论在正常发育儿童相关公平行为中的作用。在此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心理理论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公平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提议者的行为,提议者决定提供多少应取决于其对回应者的预期反应。虽然Sally和Hill(2006)的研究采用了计算机的范例,我们决定不使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任务,因为年幼的孩子不容易理解电脑任务;相反,我们构建了一个能使孩子轻松地理解游戏规则的工具。我们预测,相比于未获得心理理论的儿童,那些获得心理理论的提议者能够很好地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且他们会做出对回应者更加公平的提议方式。

在最后通牒博弈游戏中,我们用糖果作为奖励。在进行最后通牒博弈游戏之前,我们研究了糖果是否会作为对主题人群的有意义奖励。一共34名学前儿童参与了此次实验(20个男生,14个女生)。儿童的平均年龄为73.4个月(标准差为3.8)。每个学前儿童独立执行最后通牒博弈的任务。首先,实验者在幼儿面前的盘子上分别放置了一些糖果,并让学生选择他自己想要的盘子。这项任务重复五次,每次将两个盘子内的糖果进行不同组合:5个比6个糖果,6个比7个糖果,7个比8个糖果,8个比9个糖果,9个比10个糖果。绝大多数学前儿童在这项任务中选择盘子中有大量的糖果:82%选择二5比6的糖果任务(二项测试,p<0.001),88%选择6个比7个糖果任务(二项测试,p小于0.0001) 79%选择7个比8个糖果任务(二项式测试,P小于0.001),88%选择8个比9个糖果任务(二项式测试,P小于0.0001),以及79%选择9个比10个糖果任务(二项式测试,p<0.001)。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学前儿童更喜欢较多的糖果,这也是说,糖果能够激励我们的学前儿童。

方法:

本次研究一共有68名学前儿童参与(36个男孩和32个女孩)。他们的平均年龄是65.8个月(标准差为7.0)。这些儿童分别来自两个年级:56名儿童来自高年级(平均年龄=68.5个月,标准差=3.3,年龄范围=62到73个月),有12名来自低年级的儿童(平均年龄=52个月,标准差=4.7,年龄范围=47到58个月)。本次试验都是在早上9:00或者下午14:00进行的,每次试验时间均少于20分钟,参与者的父母们也都签订了同意书。

讨论

虽然已经提出了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能=能力在规范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Fehr et al.2008),没有研究能够直接表明在正常儿童进行通牒博弈游戏时,其心理理论水平对其公平相关行为的发展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正常儿童的心理理论与公平相关行为之间的关系,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理论水平在提议者相关公平行为上有很大的影响;那些还未获得心理理论的儿童会比已经通过的儿童在分配资源时,表现的更加自私。换句话说,获得心理理论的儿童能够很好地去推测回应者的行为,从而做出相对公平的分配。而那些未通过心理理论的学前儿童还没有很好地能够推断他人状态的能力,因此也会做出更加自私的行为。

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相关行为和心理理论之间存在联系,本次研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至此了这种说法(Chiuet al., 2008; Frith amp; Frith, 2008; Jensen, Call, amp; Tomasselo, 2007; McCabe, Houser, Ryan, Smith, amp;Trouard, 2001; Sally amp; Hill, 2006)。例如,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心理理论的相关脑区(内侧前额叶皮质)被激活的成人参与者在信任游戏中表现得更加合作(McCabe et al., 2001);而最近的而另一项研究发现在合作游戏中选择相信伙伴的任务中,与成年对照组相比,成年ASD患者在中扣带皮层表现的活性降低,这一区域被认为与认知能力有关(Chiu et al., 2008)。据推测,这一结果是由于自闭症患者缺乏模仿他人的能力(Frith amp; Frith, 2008)。此外,对非人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的研究发现,它与人类不同的是他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心理理论,这也使得它们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会做出不公平分配和接受不公平报价的原因(Jensen et al., 2007)。这些结果表明,公平相关的行为与推断他人心理状态和意图的能力有关。

目前还有三个问题等待解决。第一,提议者的心理理论水平在其进行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行为。一方面,错误信念的获得强烈影响了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报价水平。另一方面,36%的儿童没有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然而却提出了公平的报价。那些没有通过错误信念的儿童能够提出公平的报价可以解释为,儿童更加关注成人的反应而不是来自回应者的反应,并且儿童会表现出习得行为。虽然心理理论可能并不是提议者提出公平要约的必要条件,但我们可以安全地得出结论:心理理论肯定会提高学前儿童在最后通牒博弈游戏中的公平性分配。

第二个问题是,提议者对回应者的同情心是否在提议者的决策中起到了作用,在这项研究中,最后通牒博弈游戏的参与者在面对面设置的两个成人面前进行游戏。一些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他人的疫情在亲社会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Eisenberg amp; Fabes, 1990),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有洞察力的眼睛也增强亲社会行为(Haley amp; Fessler, 2005)。现在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移情和对信誉的追求对儿童进行最后通牒博弈游戏时的影响。

第三个是心理理论对回应者拒绝行为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理论不影响回应者的拒绝行为,虽然参与者面对不公平的行为时组织我们在这个问题得出这个鉴定的结论。近期的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不公平的待遇会引起厌恶情绪(Chapman, Kim, Sussking, amp; Anderson, 2009; Sanfey, Rilling, Aronson, Nystrom, amp; Cohen, 2003),拒绝行为只发生在回应者一方体现了提议者恶性的意图不公平交易(Blount, 1995; Falk, Fehr, amp; Fischbacher, 2003)。根据这些研究,发现提议者不公平行为的意图会在回应者的拒绝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大约50%的未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回应指着拒绝了不公平的要约。这个结果表明,不公平结果的本身(例如,不公平厌恶[Fehr amp; Schmidt, 1999])可能比成年人在学前儿童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外文文献出处: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5 (2010) 130–137
外文文献原文

Theory of mind enhances preference for fairness
Haruto Takagishi a,*, Shinya Kameshima b, Joanna Schug a, Michiko Koizumi a,
Toshio Yamagishi a

A b s t r a c t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heory of mind in fairness-related behavior in preschoolers and to introduce a tool for examining fairness-related behavior in children. A total of 68 preschoolers played the Ultimatum Game in a face-toface setting. Acquisition of theory of mind was defined as the understanding of false beliefs using the Sally-Anne task. The resul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84261],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